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试论中国文学经典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境遇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9页
    1. 选题的依据第7页
    2. 选题的研究现状第7-9页
第一章 文学经典的界定第9-12页
    1.1 文学经典的含义第9页
    1.2 构建文学经典的要素第9-10页
        1.2.1 文学经典自身必备条件第9-10页
        1.2.2 成就文学经典的外部条件第10页
    1.3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第10-12页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文学经典的境遇第12-18页
    2.1 消解与去魅第12-13页
        2.1.1 文学经典文本的无限复制第12-13页
        2.1.2 文学经典独创性的消失第13页
    2.2 拼贴与重构第13-15页
        2.2.1 影视剧的无限改编第13-14页
        2.2.2 网游、桌游的盛行第14-15页
        2.2.3 网络歌曲的拼贴第15页
    2.3 颠覆与解构第15-18页
        2.3.1 大话文学的兴起第15-16页
        2.3.2 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PK第16-18页
第三章 中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环境第18-23页
    3.1 中国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环境第18-20页
        3.1.1 语言文字的成熟第18页
        3.1.2 相对集中的创作群体,即专门从事创作的文人群体的出现第18-19页
        3.1.3 尊重文人、文化的社会氛围第19页
        3.1.4 农耕文明培养的家园、故土情怀第19页
        3.1.5 对独创性的尊重第19-20页
    3.2 中国文学经典形成的媒介环境第20-23页
        3.2.1 口语传播时代:文学经典的初生第20-21页
        3.2.2 文字传播时代:文学经典的成长第21页
        3.2.3 印刷传播时代:文学经典的盛世第21-22页
        3.2.4 电子传播时代:文学经典的狂欢第22页
        3.2.5 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的衰落第22-23页
第四章 中国文学经典形成环境在新媒体时代的式微第23-30页
    4.1 社会环境的缺失第23-24页
        4.1.1 文学经典权威性的消失第23-24页
        4.1.2 文学经典消费性的流行第24页
    4.2 文化环境的式微第24-25页
        4.2.1 对文人、文化尊重的社会氛围消失第24-25页
        4.2.2 职业作家与非职业作家的界限趋于模糊第25页
    4.3 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第25-30页
        4.3.1 从集中阅读到碎片阅读第25-26页
        4.3.2 从文字阅读到图像阅读第26-27页
        4.3.3 从深度阅读到浅度阅读第27页
        4.3.4 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第27-28页
        4.3.5 从严肃阅读到娱乐阅读第28-30页
第五章 中国文学经典在新媒体时代的终结第30-33页
    5.1 中国文学经典在新媒体时代的终结第30-32页
        5.1.1 中国文学经典与其衍生品的关系第30页
        5.1.2 文学经典在新媒体时代的“死”第30-32页
    5.2 文学经典悲壮的守望第32-33页
        5.2.1 为文学经典唱离别的挽歌第32页
        5.2.2 呼唤新的文学经典第32-33页
结语第33-34页
致谢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个人简介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杰戏剧主体意识论
下一篇:藏文古典作品中的“开篇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