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戏剧主体意识论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李杰戏剧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13-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三个创作阶段:李杰戏剧的形成过程 | 第16-33页 |
第一节 萌芽阶段:传统爱国情怀 | 第17-21页 |
一、《父子恨》与《遗嘱》:当官者的忧国忧民意识 | 第17-19页 |
二、《海》:知识分子的爱国心与报国志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探索阶段:对边缘人群的人文关怀 | 第21-25页 |
一、《高粱红了》:关注农村底层人的生存状态 | 第21-23页 |
二、《归雁横秋》:对台湾思乡者内心情感的观照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成熟阶段:对变革中的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 第25-33页 |
一、《田野又是青纱帐》:呼唤人的现代性 | 第25-28页 |
二、《古塔街》:坚守性本善 | 第28-30页 |
三、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重建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李杰戏剧的基本特征 | 第33-44页 |
第一节 特征之一:苦难书写 | 第33-38页 |
一、苦难叙事:直面人的生存苦难 | 第33-35页 |
二、苦难反思:探讨时代病与人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三、苦难超越:挖掘生命的能量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特征之二:人性召唤 | 第38-44页 |
一、宣扬美好的人性 | 第38-40页 |
二、救赎扭曲的人性 | 第40-42页 |
三、肯定复归的人性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李杰戏剧:关东戏剧的代表 | 第44-59页 |
第一节 关东戏剧:白山黑土的见证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关东戏剧基本特征:本土意识和人文关怀 | 第45-50页 |
第三节 两相比较:共同的价值观和人性思考 | 第50-59页 |
一、以人为本,关注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 | 第51-53页 |
二、追求真善美和自由平等 | 第53-56页 |
三、拷问人性 | 第56-59页 |
第四章 李杰戏剧当代地位:彰显立人戏剧 | 第59-67页 |
第一节 李杰戏剧:契合当代戏剧的整体观照 | 第59-62页 |
第二节 李杰戏剧:代表新时期人文戏剧创作方向 | 第62-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