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建构—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古典诗学品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3 选题特色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选题特色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 贾平凹与中国传统文化 | 第18-26页 |
2.1 儒道“文化基因”与古典文人情怀 | 第18-23页 |
2.1.1 儒道“文化基因” | 第18-19页 |
2.1.2 古典文人情怀 | 第19-23页 |
2.2 源于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追求 | 第23-26页 |
2.2.1 感应与虚静 | 第23-24页 |
2.2.2 神话想象 | 第24-26页 |
3 贾平凹小说的意象 | 第26-32页 |
3.1 贾平凹小说的意象解读 | 第26-29页 |
3.1.1 贾平凹小说意象的丰富性 | 第26-28页 |
3.1.2 意象的象征意义 | 第28-29页 |
3.2 贾平凹小说意象的诗性表征 | 第29-32页 |
3.2.1 混沌还原与道家哲学 | 第29页 |
3.2.2 虚实相应与天人合一 | 第29-32页 |
4 贾平凹小说的诗化语言 | 第32-37页 |
4.1 古典诗学的气韵与声情说 | 第32-34页 |
4.1.1 古典诗学的“气韵说” | 第32-33页 |
4.1.2 古典诗学的“声情说” | 第33-34页 |
4.2 贾平凹小说语言的声音与意味 | 第34-37页 |
4.2.1 贾平凹小说语言的声与情 | 第34-35页 |
4.2.2 方言土语的独特韵味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