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前言 | 第12-15页 |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 1.1.1 马拉松的起源 | 第12-13页 |
| 1.1.2 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全民健身的氛围 | 第13页 |
| 1.1.3 杭州举办马拉松的魅力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2.1 运动参与动机的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 2.1.1 动机 | 第15-16页 |
| 2.1.2 需要与动机 | 第16-18页 |
| 2.2 关于马拉松的综述 | 第18-20页 |
| 2.3 国内外学者对于运动参与动机的研究 | 第20-23页 |
| 2.4 国内外对运动参与量表的研究 | 第23-25页 |
| 2.5 本文的研究概念 | 第25-26页 |
| 2.5.1 动机的概念 | 第25页 |
| 2.5.2 运动动机的概念 | 第25页 |
| 2.5.3 参与动机的概念 | 第25页 |
| 2.5.4 运动参与动机的概念 | 第25-26页 |
| 2.5.5 动机结构的概念 | 第26页 |
| 2.6 评述 | 第26-27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7-29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7页 |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7-28页 |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8页 |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28页 |
|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8-29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9-62页 |
| 4.1 杭州马拉松参与者参与动机结构 | 第29-37页 |
| 4.1.1 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29-31页 |
| 4.1.2 预测问卷的发放 | 第31页 |
| 4.1.3 问卷的效度 | 第31-33页 |
| 4.1.4 问卷的信度 | 第33-34页 |
| 4.1.5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34-35页 |
| 4.1.6 马拉松参与者参与动机结构的确定 | 第35-37页 |
| 4.2 杭州马拉松参与者参与动机的特征 | 第37-62页 |
| 4.2.1 样本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 4.2.1.1 研究对象的性别情况统计 | 第37-38页 |
| 4.2.1.2 研究对象的年龄情况统计 | 第38页 |
| 4.2.1.3 研究对象的学历情况统计 | 第38-39页 |
| 4.2.1.4 研究对象的月收入情况统计 | 第39页 |
| 4.2.1.5 研究对象参与项目情况统计 | 第39-40页 |
| 4.2.2 杭州马拉松参与者参与动机分析 | 第40-43页 |
| 4.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参与者参与动机分析 | 第43-49页 |
| 4.2.3.1 不同性别参与者参与动机特征 | 第43-45页 |
| 4.2.3.2 不同年龄参与者参与动机特征 | 第45-46页 |
| 4.2.3.3 不同学历参与者参与动机特征 | 第46-48页 |
| 4.2.3.4 不同收入参与者参与动机特征 | 第48-49页 |
| 4.2.4 不同项目参与者参与动机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 4.2.5 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项目参与者参与动机分析 | 第51-62页 |
| 4.2.5.1 不同性别与不同项目参与动机特征 | 第51-54页 |
| 4.2.5.2 不同年龄与不同项目参与动机特征 | 第54-57页 |
| 4.2.5.3 不同学历与不同项目参与动机特征 | 第57-59页 |
| 4.2.5.4 不同收入与不同项目参与动机特征 | 第59-62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 6.1 研究的不足 | 第64页 |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一 | 第68-71页 |
| 附录二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