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2.1 三相分离器及入口构件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1.1 国内外对三相分离器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2 入口构件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2.2 旋流分离技术 | 第16-21页 |
2.2.1 常见的几种旋流分离器 | 第17-18页 |
2.2.2 旋流分离器结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2.3 操作参数及物料性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 气液固三相旋流技术 | 第21-26页 |
第三章 气液固旋流器的研发设计 | 第26-36页 |
3.1 气液固旋流器的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3.1.1 旋流入口结构的选择 | 第26页 |
3.1.2 溢流管结构 | 第26-27页 |
3.1.3 固液分离腔 | 第27-28页 |
3.2 气液固旋流器的尺寸设计 | 第28-35页 |
3.2.1 旋流分离直径确定 | 第28-29页 |
3.2.2 旋流器其他各部分尺寸 | 第29-32页 |
3.2.3 分离粒径的计算 | 第32-33页 |
3.2.4 固液分离腔的直径 | 第33-35页 |
3.2.5 固液分离腔的入口段的插入深度 | 第35页 |
3.3 设备合理变形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试验装置、方法和内容 | 第36-46页 |
4.1 试验设备与流程 | 第36-38页 |
4.1.1 试验主要设备介绍 | 第36-37页 |
4.1.2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主体介绍 | 第37-38页 |
4.1.3 试验操作流程 | 第38页 |
4.2 试验参数的测量 | 第38-43页 |
4.2.1 流量的测量 | 第38-40页 |
4.2.2 压力与压降的测量 | 第40-41页 |
4.2.3 液体中含砂量的测量 | 第41页 |
4.2.4 砂粒粒径的测量 | 第41-43页 |
4.3 分离效率的计算 | 第43-45页 |
4.3.1 分离效率公式的新定义 | 第43-44页 |
4.3.2 分离效率的传统评价方式 | 第44-45页 |
4.4 试验内容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试验 | 第46-75页 |
5.1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的阻力特性与分析 | 第46-51页 |
5.1.1 在纯气体状况下阻力特性 | 第46-47页 |
5.1.2 压降测量结果与经典模型的对比 | 第47-48页 |
5.1.3 在含液气体条件下阻力特性 | 第48-50页 |
5.1.4 不同分离段长度对阻力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对气液固三相同时分离的试验与分析 | 第51-54页 |
5.2.1 旋流器出口参数随进气流量的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5.2.2 旋流器出口参数随气体含液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5.2.3 旋流器出口参数随液体含砂浓度的变化规律 | 第54页 |
5.3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对气液旋流分离效率的试验与分析 | 第54-60页 |
5.3.1 旋流器的操作参数对气液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5.3.2 旋流器的溢流含液率 | 第58-59页 |
5.3.3 不同柱段高度对旋流器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气液固旋流分离器对气固旋流分离性能的试验与分析 | 第60-67页 |
5.4.1 旋流器对气固的旋流分离效率 | 第60-63页 |
5.4.2 旋流器对气固分离的粒级效率 | 第63-65页 |
5.4.3 旋流器溢流口含有大颗粒的原因分析 | 第65-67页 |
5.5 固液分离腔内液固分离性能的试验与分析 | 第67-73页 |
5.5.1 固液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 | 第67-70页 |
5.5.2 从颗粒粒径角度分析固液分离性能 | 第70页 |
5.5.3 固液分离腔的尺寸优化 | 第70-73页 |
5.6 总分离效率评定分离性能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