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酸对东营凹陷湖相泥页岩的溶蚀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有机酸的生成作用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有机酸对矿物的溶蚀作用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泥页岩的孔隙结构分类研究 | 第12页 |
1.2.4 泥页岩储集空间表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1.5 主要认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质概况及泥页岩特征 | 第18-23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2 泥页岩特征 | 第19-23页 |
2.2.1 泥页岩的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2.2.2 泥页岩的矿物组成特征 | 第21页 |
2.2.3 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有机酸对泥页岩的溶蚀实验 | 第23-51页 |
3.1 过程和方法 | 第23-25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23-2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3.2 离子释放情况研究 | 第25-35页 |
3.2.1 泥页岩溶蚀实验 | 第25-31页 |
3.2.2 矿物溶蚀实验 | 第31-35页 |
3.3 溶蚀实验中矿物组成的变化研究 | 第35-40页 |
3.3.1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3.3.2 粘土矿物对比表面积及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 泥页岩孔隙形态、孔径分布的变化研究 | 第40-51页 |
3.4.1 泥页岩孔隙分类方案及孔隙特征 | 第40-44页 |
3.4.2 溶蚀后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 | 第44-45页 |
3.4.3 页岩的孔隙形态及孔径分布变化 | 第45-51页 |
第四章 有机酸生成实验 | 第51-57页 |
4.1 实验方案及实验样品 | 第51-52页 |
4.2 有机酸测定 | 第52-53页 |
4.3 有机酸生成量的影响因素 | 第53-54页 |
4.3.1 温度 | 第53页 |
4.3.2 PH值 | 第53-54页 |
4.3.3 TOC值 | 第54页 |
4.4 有机酸生成量的近似计算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泥页岩储集空间的定量表征 | 第57-76页 |
5.1 总孔隙度的计算 | 第57-65页 |
5.1.1 计算方法 | 第57-61页 |
5.1.2 计算结果 | 第61-65页 |
5.2 有机质孔的计算 | 第65-68页 |
5.2.1 计算方法 | 第65页 |
5.2.2 计算结果 | 第65-68页 |
5.3 粘土矿物孔及脆性矿物孔的计算 | 第68-73页 |
5.4 有机酸生成量与泥页岩孔隙度之间的关系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