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阶段的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规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二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三 历史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交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预算编制阶段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的一般理论 | 第16-31页 |
第一节 提前介入机制的基本内涵 | 第16-20页 |
一 提前介入机制的基本特征 | 第16-17页 |
二 提前介入的行为性质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提前介入在人大预算监督权体系中的地位 | 第20-25页 |
一 预算监督权的分类 | 第20-21页 |
二 提前介入的地位探讨 | 第21-22页 |
三 提前介入与初步审查权的关系辨析 | 第22-24页 |
四 提前介入与预算修改权的关系辨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建立提前介入机制的意义 | 第25-31页 |
一 预算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 完善我国的人大监督体系的要求 | 第27页 |
三 推动政府规范预算行为的要求 | 第27-28页 |
四 完善预算责任体系的要求 | 第28页 |
五 是体现预算法中加强协调与制约的要求 | 第28-29页 |
六 建立现代公共预算的要求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提前介入机制的运作实践 | 第31-42页 |
第一节 现阶段提前介入机制的基本现状 | 第31-34页 |
一 提前介入机制的现状 | 第31-33页 |
二 提前介入机制的实践带来的启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提前介入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38页 |
一 提前介入机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34-36页 |
二 提前介入的监督范围不清晰 | 第36页 |
三 提前介入预算编制的时间不明确 | 第36-37页 |
四 提前介入的效力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7页 |
五 提前介入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不合理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提前介入实践中问题的成因 | 第38-42页 |
一 法律修改滞后于预算监督制度的变革 | 第38-40页 |
二 人大预算监督权的方式从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 第40页 |
三 人大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 第40页 |
四 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 第40-41页 |
五 预算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机制的构建及其完善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构建提前介入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提前介入的制度框架 | 第44-47页 |
一 提前介入的基本方式 | 第44-45页 |
二 提前介入的时间安排 | 第45-46页 |
三 提前介入机制的运作程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建立提前介入的效力评价机制 | 第47-52页 |
一 保障机制 | 第47-49页 |
二 能力建设 | 第49-51页 |
三 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