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群体性事件 | 第17页 |
二、公安机关 | 第17页 |
三、处置 | 第17-18页 |
四、警力 | 第18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苏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 | 第20-33页 |
第一节 近年来苏州市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和特点 | 第20-25页 |
一、近年来苏州市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 第20-21页 |
(一)近年来苏州市发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社会背景 | 第20-21页 |
(二)近年来苏州市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 第21页 |
二、近年来苏州市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 第21-23页 |
(一)售后返租类 | 第21-22页 |
(二)涉房纠纷类 | 第22页 |
(三)劳资纠纷类 | 第22页 |
(四)改革改制类 | 第22-23页 |
(五)学区划分类 | 第23页 |
三、近年来苏州市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一)参与人员构成复杂 | 第23页 |
(二)对抗性一般 | 第23-24页 |
(三)反复性强 | 第24页 |
(四)处置困难 | 第24页 |
(五)广泛使用网络传播和串联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苏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经验 | 第25-27页 |
一、规范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流程 | 第25-26页 |
(一)制定工作规程 | 第25页 |
(二)明确职责任务 | 第25-26页 |
(三)加强工作督导 | 第26页 |
二、重视预警研判和重点人员稳控 | 第26-27页 |
(一)健全完善信息收集预警机制 | 第26页 |
(二)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机制 | 第26页 |
(三)超前做好重点挑头人员稳控工作 | 第26-27页 |
三、建立健全“合成维稳”新机制 | 第27页 |
(一)加强条块结合 | 第27页 |
(二)加强部门合成 | 第27页 |
(三)加强外部联动 | 第27页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7-33页 |
一、H小学涉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 | 第27-29页 |
(一)事件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二)公安机关的处置经过及经验 | 第28-29页 |
二、K区施教区划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 | 第29-33页 |
(一)处置难点 | 第30页 |
(二)成功经验 | 第30-31页 |
(三)几点启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苏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苏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公安角色难扮演,警察权限不明确 | 第33-34页 |
二、整体警力太缺乏,维稳警力尤不足 | 第34-35页 |
三、专业队伍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体系 | 第35页 |
四、应对机制不成熟,缺乏实践的检验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苏州市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一、多重角色和领导,期望和职能不符 | 第36-37页 |
(一)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需要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 | 第36页 |
(二)公安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方面只具有刑事侦查权 | 第36-37页 |
(三)公安机关只能配合与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源头问题 | 第37页 |
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扩大 | 第37-39页 |
(一)苏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长 | 第38页 |
(二)苏州市城市快速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 第38页 |
(三)苏州市配警率较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 第38-39页 |
三、队伍装备不系统,理念培训需进步 | 第39-40页 |
(一)缺乏专业化处置队伍和装备 | 第39页 |
(二)缺乏专业的培训 | 第39-40页 |
(三)缺乏专业的理念 | 第40页 |
四、流程形成时间短,队伍实践尚缺乏 | 第40-41页 |
(一)成熟的机制离不开“时间” | 第40页 |
(二)成熟的机制离不开“人” | 第40页 |
(三)成熟的机制离不开“实践”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优化队伍,健全机制,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 第41-46页 |
一、准确定位角色,恰当履行职能,处理好领导关系 | 第41-42页 |
(一)严格依法处置群体性事件 | 第41页 |
(二)恰当履行公安机关的职能 | 第41-42页 |
(三)处理好与上级的领导关系 | 第42页 |
二、建立成熟队伍体系,保证充足警力和培训 | 第42-43页 |
(一)建立高素质的预警研判队伍 | 第42页 |
(二)建立高素质的舆情引导队伍 | 第42-43页 |
(三)建立高素质的现场处置队伍 | 第43页 |
(四)引入专门的培训机制,强化专业培训 | 第43页 |
三、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 第43-44页 |
(一)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 第43-44页 |
(二)建立排查联席分析例会制度 | 第44页 |
(三)拓展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 第44页 |
四、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 第44-46页 |
(一)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提高舆情预警能力 | 第45页 |
(二)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发布能力 | 第45页 |
(三)建立网络处置机制,提高同步引导能力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