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联结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基于重庆市四种类型社区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社会联结”相关论述 | 第10-11页 |
1.2.2 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 第11-12页 |
1.2.3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启示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1 社会联结 | 第13页 |
1.3.2 社区治理模式 | 第13-14页 |
1.3.3 社会联结与社区治理模式的关系 | 第14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4-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关社会结构的研究 | 第18-22页 |
2.1 滕尼斯与迪尔凯姆的争论 | 第18-19页 |
2.2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 | 第19-21页 |
2.3 反思 | 第21-22页 |
第3章 四种类型社区治理模式及特点探讨 | 第22-36页 |
3.1 四种类型社区的分类 | 第22-23页 |
3.2 四种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 | 第23-32页 |
3.2.1 “陌生人”社区 | 第23-26页 |
3.2.2 “乡土”社区 | 第26-28页 |
3.2.3 单位制社区 | 第28-30页 |
3.2.4 公租房社区 | 第30-32页 |
3.3 四种类型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比较 | 第32-36页 |
3.3.1 治理主体比较 | 第33页 |
3.3.2 治理结构比较 | 第33-34页 |
3.3.3 居民参与度比较 | 第34页 |
3.3.4 物业服务比较 | 第34-35页 |
3.3.5 纠纷解决机制比较 | 第35-36页 |
第4章 四种类型社区社会联结探讨 | 第36-48页 |
4.1 四种类型社区的社会联结 | 第36-46页 |
4.1.1 “陌生人”社区 | 第36-39页 |
4.1.2 “乡土”社区 | 第39-42页 |
4.1.3 单位制社区 | 第42-44页 |
4.1.4 公租房社区 | 第44-46页 |
4.2 四种类型社区社会联结的特点 | 第46-48页 |
第5章 社会联结与社区治理模式的内在关系 | 第48-54页 |
5.1 社会联结对治理主体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 社会联结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 社会联结对居民参与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5.4 社会联结对物业服务的影响 | 第51-52页 |
5.5 社会联结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项目参与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