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双线客专铁路连续钢桁梁桥静动力性能和节点详细应力计算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我国大跨度钢桁梁桥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 工程背景 | 第12-14页 |
1.2.1 工程概况和主要设计参数 | 第12-13页 |
1.2.2 主桥结构设计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全桥施工阶段静力计算分析 | 第15-30页 |
2.1 悬臂施工方案 | 第15-18页 |
2.1.1 施工方案简述 | 第15-16页 |
2.1.2 施工阶段划分 | 第16-18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2页 |
2.2.1 上部结构模拟 | 第18-19页 |
2.2.2 下部结构模拟 | 第19-20页 |
2.2.3 边界条件模拟 | 第20-21页 |
2.2.4 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 | 第21-22页 |
2.3 合龙前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第22-25页 |
2.3.1 施工阶段荷载 | 第22页 |
2.3.2 合龙前各工况支反力计算分析 | 第22-23页 |
2.3.3 合龙前各工况位移计算分析 | 第23-25页 |
2.3.4 合龙前各工况应力计算分析 | 第25页 |
2.4 全桥合龙计算分析 | 第25-28页 |
2.4.1 合龙前状态分析 | 第26页 |
2.4.2 合龙方案计算分析 | 第26-28页 |
2.4.3 合龙成桥状态计算分析 | 第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全桥运营阶段静力计算分析 | 第30-41页 |
3.1 运营阶段荷载作用 | 第30-31页 |
3.1.1 恒载 | 第30页 |
3.1.2 活载 | 第30-31页 |
3.1.3 其他荷载 | 第31页 |
3.2 单项荷载作用全桥计算分析 | 第31-37页 |
3.2.1 恒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列车活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2-33页 |
3.2.3 温度荷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3-34页 |
3.2.4 风荷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34-36页 |
3.2.5 各单项荷载作用结构效应汇总与分析 | 第36-37页 |
3.3 荷载组合作用全桥计算分析 | 第37-40页 |
3.3.1 运营阶段荷载组合 | 第37页 |
3.3.2 荷载组合作用全桥受力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全桥动力计算分析 | 第41-55页 |
4.1 自振特性计算分析 | 第41-42页 |
4.2 反应谱法计算分析 | 第42-47页 |
4.2.1 反应谱输入 | 第42-43页 |
4.2.2 反应谱法计算分析 | 第43-47页 |
4.3 时程法计算分析 | 第47-52页 |
4.3.1 地震动时程输入 | 第47-48页 |
4.3.2 时程法计算分析 | 第48-52页 |
4.4 反应谱法与时程法计算对比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B10节点局部详细计算分析 | 第55-63页 |
5.1 节点局部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5.2 E10节点局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2.1 局部有限元模型截取范围 | 第56页 |
5.2.2 局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6-57页 |
5.3 E10节点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确定 | 第57-58页 |
5.3.1 位移边界条件 | 第57页 |
5.3.2 力边界条件 | 第57-58页 |
5.4 E10节点详细应力计算分析 | 第58-62页 |
5.4.1 节点整体应力计算分析 | 第58-59页 |
5.4.2 节点各部分应力计算分析 | 第59-62页 |
5.4.3 总体分析 | 第62页 |
5.5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