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传播学本体研究纲领初探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目录第10-14页
1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缘起第14-15页
    1.2 研究性质与目标第15-16页
    1.3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 研究方法第17-20页
2 传播学本体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20-74页
    2.1 文献回顾的范畴与基本思路第22-23页
    2.2 传播学本体论观点的形式分析与反思第23-39页
        2.2.1 呈现形态第23-31页
        2.2.2 时空分布第31-33页
        2.2.3 研究者概况第33-34页
        2.2.4 认识与方法第34-39页
    2.3 传播学本体论典型观点的回顾与反思第39-74页
        2.3.1 自我认知第39-48页
        2.3.2 目标规范与问题识别第48-64页
        2.3.3 情境判断第64-72页
        2.3.4 自我规划第72-74页
3 传播学本体研究纲领的宏大设想第74-90页
    3.1 作为专门性研究领域的传播学本体研究第76-82页
        3.1.1 传播学本体问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76-78页
        3.1.2 传播学本体研究规范的反身性质询第78-79页
        3.1.3 传播学本体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第79-82页
    3.2 传播学本体的宏大建构:问题、症结与出路第82-86页
    3.3 面向自我实现的传播学本体研究纲领第86-88页
        3.3.1 对“自我实现”的预设性理解第86-87页
        3.3.2 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概念符号表征第87页
        3.3.3 传播学本体的历史构型与演化趋态第87-88页
        3.3.4 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自我定位可能第88页
        3.3.5 综合判断下的传播学知识体系设计与发展规划第88页
    3.4 本章结语第88-90页
4 以传播学为志业:自我实现的困境与通途第90-107页
    4.1 学术语境中自我实现的价值主体与价值使命第90-93页
    4.2 传播学者自我实现的价值困境第93-99页
        4.2.1 终极价值关怀与功利性价值诉求的冲突第93-95页
        4.2.2 作为专科学者与作为超学科学者的价值迷途第95-97页
        4.2.3 个体实现与共同实现的价值裂痕第97-99页
    4.3 传播学者的主体性质询与意义重构第99-104页
    4.4 传播学者的自我实现之途:以解决传播学本体难题为起点第104-106页
    4.5 篇章结语第106-107页
5 以范式为传播学知识架构的概念表征:反思与重建第107-118页
    5.1 范式概念对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第107-108页
    5.2 传播研究领域内的范式之惑第108-110页
    5.3 对传播学范式之惑的哲学反思第110-111页
    5.4 传播学领域的范式重建第111-116页
        5.4.1 确立范式在学科中的语用规则第113页
        5.4.2 建构传播学基层范式——学科核心范式第113-115页
        5.4.3 以范式为元概念的学科知识抽象结构第115-116页
    5.5 篇章结语第116-118页
6 传播学学科核心范式的演化进路:一种新的学科史解读视角第118-126页
    6.1 传播学核心范式的确立及其在经验主义范畴内的整合第119-120页
    6.2 多元研究传统的表层整合第120-122页
    6.3 多元研究传统的深层整合第122-125页
    6.4 篇章结语第125-126页
7 传播学的身份定位与发展取向:在三种社会科学合法性逻辑的思想张力之间第126-142页
    7.1 三种典型的社会科学合法性逻辑第127-129页
        7.1.1 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社会科学合法性逻辑第127-128页
        7.1.2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社会科学合法性逻辑第128-129页
        7.1.3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社会科学合法性逻辑第129页
    7.2 求解传播学学科身份定位之惑第129-137页
        7.2.1 作为不同场域的社会科学话语空间第131页
        7.2.2 作为游戏参与者的传播学在社会科学场域中的资源构成类型第131-132页
        7.2.3 传播学在现代主义社会科学场域中的资源构成与相对位置第132-133页
        7.2.4 传播学在后现代主义知识场域中的资源构成与相对位置第133-135页
        7.2.5 传播学在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场域中的资源构成与相对位置第135-137页
    7.3 传播学身份策略的选择偏向第137-140页
    7.4 篇章结语第140-142页
8 传播学性质界定及对其知识本体的概貌性构想:基于对传播学本体研究纲领的初步探索第142-160页
    8.1 权宜的初步判断:基于对传播学本体研究纲领的分别探索第143-146页
        8.1.1 “自我实现”的预设性理解第143-144页
        8.1.2 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概念符号表征第144页
        8.1.3 传播学本体的历史构型与演化趋态第144-145页
        8.1.4 传播学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自我定位可能第145-146页
    8.2 悬疑的共识可能:传播学性质界定第146-155页
        8.2.1 传播学学术实践目标第146-147页
        8.2.2 传播学知识特质认知第147-148页
        8.2.3 当下性知识语境判断第148-149页
        8.2.4 传播学者自我实现之阻碍与机遇第149-152页
        8.2.5 传播学者的自我规划第152-155页
        8.2.6 传播学性质简明定义第155页
    8.3 待续的完形空缺:基于对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概貌性构想第155-158页
        8.3.1 传播学核心范式的全面构型第156页
        8.3.2 传播学核心范式共识的递进衍化第156-157页
        8.3.3 传播学核心范式的发展与变革第157-158页
    8.4 回归对话:基于个人的理论思考与未来展望第158-160页
        8.4.1 理论思考:从个人困扰到公共问题第158-159页
        8.4.2 未来展望:积极投身共同的元理论事业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5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75-176页
后记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细粒度观点挖掘
下一篇: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