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符号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研究
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1.6 研究流程与框架 | 第20-22页 |
2 理论基础及术语界定 | 第22-41页 |
2.1 智慧城市 | 第22-25页 |
2.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智慧城市的来源 | 第23页 |
2.1.3 各地智慧城市发展概况 | 第23页 |
2.1.4 智慧城市的目标与价值 | 第23-24页 |
2.1.5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2.2 移动终端及应用 | 第25-30页 |
2.2.1 手持移动终端的类型与历史 | 第25-26页 |
2.2.2 移动通信及移动云 | 第26页 |
2.2.3 智能手机的发展 | 第26-28页 |
2.2.4 智能手机的硬件 | 第28页 |
2.2.5 智能手机的软件 | 第28-30页 |
2.3 人机交互界面 | 第30-34页 |
2.3.1 人机交互及界面 | 第30-31页 |
2.3.2 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 | 第31-32页 |
2.3.3 人机交互界面的分类 | 第32页 |
2.3.4 界面设计 | 第32-33页 |
2.3.5 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33-34页 |
2.4 符号学 | 第34-39页 |
2.4.1 符号与符号学 | 第34-35页 |
2.4.2 符号思想的起源 | 第35-36页 |
2.4.3 现代符号学的理论流派 | 第36-38页 |
2.4.4 符号学的研究现状 | 第38页 |
2.4.5 符号学的影响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移动界面的符号学分析 | 第41-90页 |
3.1 移动界面符号系统 | 第41-44页 |
3.1.1 移动界面符号原理 | 第41-43页 |
3.1.2 移动界面符号特性 | 第43页 |
3.1.3 移动界面符号功能 | 第43-44页 |
3.1.4 移动界面符号类型 | 第44页 |
3.2 移动界面的符号组成要素 | 第44-53页 |
3.2.1 视觉符号要素 | 第45-50页 |
3.2.2 听觉符号要素 | 第50-51页 |
3.2.3 触觉符号要素 | 第51页 |
3.2.4 动作符号要素 | 第51-52页 |
3.2.5 综合符号要素 | 第52-53页 |
3.3 移动界面语义学 | 第53-64页 |
3.3.1 移动界面语义来源 | 第54页 |
3.3.2 移动界面语义层次 | 第54-55页 |
3.3.3 移动界面语义变化 | 第55-57页 |
3.3.4 移动界面符号要素的含义 | 第57-62页 |
3.3.5 移动界面语义表现方式 | 第62-64页 |
3.4 移动界面语构学 | 第64-73页 |
3.4.1 移动界面语构规则 | 第64-65页 |
3.4.2 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 第65-68页 |
3.4.3 移动界面信息的组织 | 第68-71页 |
3.4.4 移动界面形式的组织 | 第71-72页 |
3.4.5 移动界面语构创作手法 | 第72-73页 |
3.5 移动界面语用学 | 第73-88页 |
3.5.1 移动界面符号的信息传递 | 第73-75页 |
3.5.2 用户的认知与行为 | 第75-79页 |
3.5.3 用户的类别与需求 | 第79-81页 |
3.5.4 影响用户的因素 | 第81-83页 |
3.5.5 移动界面符号的语境 | 第83-84页 |
3.5.6 移动界而的语用目标 | 第84-8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4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而的设计实现方法研究 | 第90-144页 |
4.1 平台的选择及界面特点 | 第90-98页 |
4.1.1 平台的选择与介绍 | 第90-92页 |
4.1.2 影响交互界面的硬件特点 | 第92-93页 |
4.1.3 用户使用特点 | 第93-96页 |
4.1.4 交互界面特点 | 第96-98页 |
4.2 基于语义学的城市符号提取 | 第98-106页 |
4.2.1 城市符号的相关理论 | 第98-100页 |
4.2.2 城市符号的提取类别 | 第100-103页 |
4.2.3 城市符号的提取与建构方法 | 第103-104页 |
4.2.4 城市符号的特性 | 第104-105页 |
4.2.5 城市符号的作用 | 第105-106页 |
4.3 基于语构学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架构确立 | 第106-111页 |
4.3.1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 第106-109页 |
4.3.2 智慧城市功能框架 | 第109页 |
4.3.3 智慧城市技术架构 | 第109-110页 |
4.3.4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架构 | 第110-111页 |
4.4 基于语用学的移动终端交互界而设计原则 | 第111-119页 |
4.4.1 对应原则 | 第111-112页 |
4.4.2 整体原则 | 第112-113页 |
4.4.3 简化原则 | 第113-115页 |
4.4.4 清晰原则 | 第115-117页 |
4.4.5 易学原则 | 第117-118页 |
4.4.6 反馈原则 | 第118-119页 |
4.5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的设计流程探析 | 第119-128页 |
4.5.1 ZMET隐喻抽出技术 | 第119-120页 |
4.5.2 以使用为中心 | 第120-123页 |
4.5.3 调研与分析阶段 | 第123-125页 |
4.5.4 设计与实现阶段 | 第125-126页 |
4.5.5 测试与评估阶段 | 第126-128页 |
4.6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的实现方法 | 第128-142页 |
4.6.1 平台的架构与组件 | 第128-130页 |
4.6.2 配置Java运行环境 | 第130-131页 |
4.6.3 程序开发流程 | 第131页 |
4.6.4 视觉界面的实现 | 第131-134页 |
4.6.5 听觉交互的实现 | 第134-136页 |
4.6.6 触觉交互的实现 | 第136-140页 |
4.6.7 运动交互的实现 | 第140-141页 |
4.6.8 位置服务的实现 | 第141-1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5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交互界面案例解析 | 第144-171页 |
5.1 智慧城市移动终端应用概况 | 第144-149页 |
5.2 图标符号 | 第149-153页 |
5.3 图像符号 | 第153-160页 |
5.4 色彩符号 | 第160-164页 |
5.5 整体与多样 | 第164-165页 |
5.6 扁平化与Metro风格 | 第165-1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7页 |
6.1 完成的工作 | 第171-172页 |
6.2 不足与后续研究 | 第172-173页 |
6.3 未来发展展望 | 第173-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204页 |
附录1:图录 | 第204-209页 |
附录2:表录 | 第209-211页 |
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1-212页 |
致谢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