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RPC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RPC的材料性能 | 第12-13页 |
1.2.2 RPC国内外应用概况 | 第13-15页 |
1.3 桥面板抗冲切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国外桥面板抗冲切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桥面板冲切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混凝土箱梁顶板横向受力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RPC板冲切破坏试验方案 | 第21-32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1-22页 |
2.3 试件设计 | 第22-25页 |
2.3.1 试件尺寸拟定原则 | 第22-23页 |
2.3.2 试件基本参数 | 第23-25页 |
2.4 试件制作及养护 | 第25-27页 |
2.5 加载装置 | 第27-28页 |
2.6 测试内容 | 第28-31页 |
2.6.1 荷载 | 第28-29页 |
2.6.2 位移 | 第29页 |
2.6.3 应变 | 第29-30页 |
2.6.4 裂缝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RPC板冲切破坏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63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材料特性 | 第32-34页 |
3.2.1 混凝土材性试验 | 第32-33页 |
3.2.2 钢筋材性试验 | 第33-34页 |
3.3 试验现象及结果 | 第34-58页 |
3.3.1 极限荷载及破坏特征 | 第34-36页 |
3.3.2 荷载-挠度关系 | 第36-40页 |
3.3.3 钢筋应变 | 第40-42页 |
3.3.4 混凝土应变 | 第42-46页 |
3.3.5 板底裂缝形态 | 第46-50页 |
3.3.6 板底裂缝宽度及其发展过程 | 第50-52页 |
3.3.7 斜裂缝形态 | 第52-58页 |
3.4 RPC板抗冲切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1页 |
3.4.1 板厚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2 加载面积的影响 | 第59页 |
3.4.3 加载位置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4 RPC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5 纵向配筋率的影响 | 第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RPC板的抗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63-73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各国规范关于凝土板的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63-67页 |
4.2.1 美国规范(ACI 318-14) | 第63-64页 |
4.2.2 欧洲规范(EN1992-1-1:2004) | 第64-65页 |
4.2.3 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2010) | 第65-66页 |
4.2.4 中国公路桥涵规范(JTG D62-2004) | 第66-67页 |
4.2.5 中国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8: 2004) | 第67页 |
4.2.6 中国其他规范 | 第67页 |
4.3 各国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 第67-70页 |
4.3.1 各国规范材料强度间的换算 | 第67-68页 |
4.3.2 各国规范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 第68-70页 |
4.4 RPC板抗冲切承载力的建议公式 | 第70-72页 |
4.4.1 建议公式的提出 | 第70页 |
4.4.2 建议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混凝土箱梁顶板横向受力的塑性分析 | 第73-84页 |
5.1 引言 | 第73页 |
5.2 试验概况 | 第73-78页 |
5.2.1 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73-74页 |
5.2.2 试验加载过程 | 第74-76页 |
5.2.3 试验结果 | 第76-78页 |
5.3 塑性破坏机构 | 第78-79页 |
5.4 塑性分析 | 第79-83页 |
5.4.1 破坏模式1 | 第79-81页 |
5.4.2 破坏模式2 | 第81页 |
5.4.3 分析结果验证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