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1.1 环境的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 1.1.1 学校环境 | 第14-16页 |
| 1.1.2 学校环境的特点 | 第16-17页 |
| 1.1.3 学校环境感知 | 第17页 |
| 1.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第17-18页 |
| 1.3 学校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18-20页 |
| 1.3.1 自然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19页 |
| 1.3.2 人际关系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19页 |
| 1.3.3 校园文化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19页 |
| 1.3.4 情感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19-20页 |
| 1.4 “体验式”教育 | 第20-22页 |
| 1.4.1 “体验式”教育定义 | 第20页 |
| 1.4.2 “体验式”教育过程 | 第20-22页 |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 2.1 问题提出 | 第22-23页 |
| 2.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2.3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 2.4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23-26页 |
| 2.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 2.4.2 实践意义 | 第24-26页 |
| 第3章 研究一:学校环境感知量表修订 | 第26-34页 |
| 3.1 学校环境感知量表的简介 | 第26页 |
| 3.2 学校环境感知量表修订 | 第26-34页 |
| 3.2.1 参与被试 | 第26页 |
| 3.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29页 |
| 3.2.3 修订后问卷的信效度 | 第29-34页 |
| 第4章 研究二:学校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4-42页 |
| 4.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4.2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 4.3 研究过程 | 第35页 |
| 4.4 研究结果 | 第35-40页 |
| 4.4.1 学校环境感知在性别、周末居住环境的差异 | 第35-36页 |
| 4.4.2 学校环境感知和年级、毕业学校环境、家庭住宿条件的相关关系 | 第36-37页 |
| 4.4.3 学校环境感知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 第37-38页 |
| 4.4.4 学校环境感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 4.5 讨论 | 第40-42页 |
| 4.5.1 学校环境感知在性别、周末居住环境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第40页 |
| 4.5.2 学校环境感知与学生状况的相关关系 | 第40-41页 |
| 4.5.3 学校环境感知与学生心理健康 | 第41-42页 |
| 第5章 研究三:“体验式”教学活动对学生校园环境感知的行为干预究研究 | 第42-48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5.2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 5.2.1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 5.2.2 研究步骤 | 第42页 |
| 5.2.3 研究工具 | 第42-43页 |
| 5.2.4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5.3 研究变量 | 第43-44页 |
| 5.3.1 自变量 | 第43页 |
| 5.3.2 因变量 | 第43页 |
| 5.3.3 控制无关变量 | 第43-44页 |
| 5.4 研究结果 | 第44-47页 |
| 5.5 讨论 | 第47-48页 |
| 第6章 总讨论 | 第48-54页 |
| 6.1 信效度良好的《学校环境感知量表》 | 第48页 |
| 6.2 学生学校环境感知正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 第48-50页 |
| 6.3 “体验式”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校环境感知度 | 第50-54页 |
| 第7章 研究总结 | 第54-56页 |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 7.2 创新之处 | 第55页 |
| 7.3 教育教学启示 | 第55页 |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附录一 | 第58-62页 |
| 附录二 | 第62-66页 |
| 附录三 | 第66-68页 |
| 附录四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