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曲面高效磨削专用机床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课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组合机床简介 | 第13-14页 |
1.2.2 抛光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砂带磨削技术 | 第16-18页 |
1.3.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零件加工特征分析及整机方案设计 | 第21-39页 |
2.1 零件的加工特征分析 | 第21-27页 |
2.1.1 导气箍零件简介 | 第21-22页 |
2.1.2 抛光方法的选择 | 第22-23页 |
2.1.3 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 第23-25页 |
2.1.4 零件的加工定位分析 | 第25-26页 |
2.1.5 零件的加工生产纲领及类型 | 第26-27页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第27-30页 |
2.3 回转台的设计研究 | 第30-31页 |
2.4 柔性夹具设计研究 | 第31-33页 |
2.5 动力部件设计研究 | 第33-34页 |
2.6 底座与支承座 | 第34-35页 |
2.7 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第35-38页 |
2.7.1 要求分析 | 第35-37页 |
2.7.2 整体解决方案 | 第37页 |
2.7.3 实施方案 | 第37-3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变压力砂带磨削机构的设计 | 第39-59页 |
3.1 砂带的磨削过程 | 第39-41页 |
3.1.1 砂带磨削运动 | 第39-40页 |
3.1.2 砂带的磨削机理 | 第40-41页 |
3.2 机构整体结构的设计 | 第41-42页 |
3.3 张紧机构的设计 | 第42-43页 |
3.4 机构关键部件的选择 | 第43-47页 |
3.4.1 驱动电机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2 接触轮的选择 | 第44-46页 |
3.4.3 轴承的选择 | 第46-47页 |
3.4.4 直线导轨的确定 | 第47页 |
3.5 机构控制系统概述及工作原理 | 第47-53页 |
3.5.1 气动系统 | 第48-51页 |
3.5.2 电控系统 | 第51-53页 |
3.5.3 系统程序的流程图设计 | 第53页 |
3.6 机构砂带抛光力控制技术 | 第53-58页 |
3.6.1 抛光力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第54-55页 |
3.6.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 第55-57页 |
3.6.3 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第57-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整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 第59-71页 |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59-60页 |
4.2 机床基础元件CAE分析 | 第60-63页 |
4.2.1 回转工作台和床身三维建模 | 第60-61页 |
4.2.2 材料模型 | 第61-62页 |
4.2.3 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4.3 回转工作台及床身的静力分析 | 第63-65页 |
4.3.1 总变形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4.3.2 应力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4.4 回转工作台及床身的模态分析 | 第65-69页 |
4.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65-67页 |
4.4.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整机动力学仿真 | 第71-83页 |
5.1 多体系统分析软件——ADAMS | 第71-72页 |
5.1.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71页 |
5.1.2 软件ADAMS及一般分析流程 | 第71-72页 |
5.2 多刚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第72-75页 |
5.3 加工单元动力学仿真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 第75-76页 |
5.4 仿真前处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6-79页 |
5.4.1 加工单元模型的建立和导入 | 第76-77页 |
5.4.2 各个零件的材料属性 | 第77-78页 |
5.4.3 添加连接和驱动 | 第78-79页 |
5.5 加工单元动力学仿真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总结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