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各省碳金融的发展水平探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碳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 气候经济学 | 第22-23页 |
2.4 环境金融学 | 第23页 |
2.5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6 SWOT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西部碳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41页 |
3.1 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1.1 碳排放量现状 | 第25-27页 |
3.1.2 单位GDP能耗现状 | 第27-28页 |
3.1.3 碳强度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1.4 CDM批准项目现状 | 第29-31页 |
3.2 发展碳金融的SWOT分析 | 第31-41页 |
3.2.1 优势(Strengths) | 第31-34页 |
3.2.2 劣势(Weaknesses) | 第34-36页 |
3.2.3 机会(Opportunities) | 第36-38页 |
3.2.4 威胁(Threats) | 第38-41页 |
第4章 西部碳金融发展水平评估 | 第41-59页 |
4.1 碳金融发展指标的构建 | 第41-44页 |
4.1.1 碳金融发展指标构建的原则 | 第41-42页 |
4.1.2 碳金融发展指标框架 | 第42-44页 |
4.2 碳金融发展指标的计算 | 第44-48页 |
4.2.1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44-46页 |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6-47页 |
4.2.3 碳金融发展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 碳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48-55页 |
4.3.1 西部各省碳金融发展综合评估 | 第48-49页 |
4.3.2 碳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评估 | 第49-55页 |
4.4 碳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结论 | 第55-59页 |
4.4.1 碳金融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 | 第55-56页 |
4.4.2 区域之间碳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 第56页 |
4.4.3 大部分地区碳金融发展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 第56-57页 |
4.4.4 国家政策影响西部地区碳金融的发展 | 第57-59页 |
第5章 西部碳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9页 |
5.1 碳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5.1.1 清洁技术 | 第59页 |
5.1.2 国家政策 | 第59-60页 |
5.1.3 产业结构 | 第60页 |
5.1.4 金融效率 | 第60-61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61-69页 |
5.2.1 数据选取 | 第61-65页 |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5页 |
5.2.3 面板数据建模 | 第65-67页 |
5.2.4 结论 | 第67-69页 |
第6章 西部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 第69-75页 |
6.1 调整产业结构 | 第69-70页 |
6.2 发展低碳技术 | 第70页 |
6.3 提升金融效率 | 第70-72页 |
6.3.1 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 | 第70-71页 |
6.3.2 培育碳交易的中介机构 | 第71页 |
6.3.3 丰富商业银行碳交易产品 | 第71-72页 |
6.4 国家政策支持 | 第72-75页 |
6.4.1 建立清晰的碳金融法律体系 | 第72页 |
6.4.2 增强人民币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地位 | 第72-73页 |
6.4.3 培养碳金融专业人才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