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导 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访谈法 | 第10页 |
1.3.2 观察法 | 第10页 |
1.3.3 介入方法:小组社会工作 | 第10-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4.1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1-12页 |
1.4.2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4.3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研究 | 第13-14页 |
1.4.4 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的差异性研究 | 第14-15页 |
1.4.5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2.S、F小学留守儿童小组工作介入 | 第16-25页 |
2.1 活动对象 | 第16-17页 |
2.1.1 S组活动对象 | 第16页 |
2.1.2 F组活动对象 | 第16页 |
2.1.3 两组活动对象对比 | 第16-17页 |
2.2 活动设计 | 第17-18页 |
2.2.1 干预沟通行为小组 | 第17-18页 |
2.2.2 加强协作能力小组 | 第18页 |
2.2.3 巩固家庭情感小组 | 第18页 |
2.2.4 提升学习效率小组 | 第18页 |
2.3 介入过程 | 第18-25页 |
2.3.1 第一期活动幸福传递 | 第18-20页 |
2.3.2 第二期活动团结就是力量 | 第20-22页 |
2.3.3 第三期活动我爱我家 | 第22-23页 |
2.3.4 第四期活动聚精会神 | 第23-25页 |
3.S、F小学小组工作介入效果 | 第25-36页 |
3.1 第一期沟通行为干预小组活动效果 | 第25-28页 |
3.1.1 回应积极性的差异 | 第25页 |
3.1.2 活动前的差异性表现 | 第25-26页 |
3.1.3 活动中的差异性表现 | 第26-27页 |
3.1.4 活动后的差异性效果 | 第27-28页 |
3.2 第二期协作能力加强小组活动效果 | 第28-31页 |
3.2.1 小组秩序建立的差异 | 第28-29页 |
3.2.2 活动前差异性表现 | 第29页 |
3.2.3 活动中的差异性表现 | 第29-30页 |
3.2.4 活动后的差异性效果 | 第30-31页 |
3.3 第三期家庭情感巩固小组活动效果 | 第31-33页 |
3.3.1 情感表达差异 | 第31页 |
3.3.2 活动中的差异性表现 | 第31-33页 |
3.3.3 活动后的差异性效果 | 第33页 |
3.4 第四期学习效率提升小组活动效果 | 第33-36页 |
3.4.1 小组情感投入差异 | 第33-34页 |
3.4.2 活动中的差异性表现 | 第34页 |
3.4.3 成长系列小组的效果对比 | 第34-36页 |
4.S、F小学介入差异性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36-43页 |
4.1 社会工作者的先验性经验影响 | 第36-37页 |
4.2 社会工作者前期准备不充分 | 第37-38页 |
4.2.1 社工未了解到组员的真正需求 | 第37-38页 |
4.2.2 开展活动前未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 | 第38页 |
4.3 介入过程中操作不够成熟 | 第38-39页 |
4.3.1 社工对活动的控制力不够,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 第38页 |
4.3.2 介入方法单一 | 第38-39页 |
4.3.3 投入情感不同 | 第39页 |
4.4 S、F两小组成员接受服务的差异 | 第39-43页 |
4.4.1 服务活动主体的差异 | 第40页 |
4.4.2 服务形式的差异 | 第40-41页 |
4.4.3 服务体验的差异 | 第41-43页 |
5.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反思与提升 | 第43-47页 |
5.1 社会工作者应端正服务价值观,避免先入为主 | 第43-44页 |
5.2 社会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 第44-46页 |
5.2.1 需求评估与目标制定是介入服务的基础 | 第44页 |
5.2.2 加强实务操作水平的训练 | 第44-45页 |
5.2.3 介入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 | 第45-46页 |
5.3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活动效果的因素 | 第46-47页 |
5.3.1 活动的时间间隔 | 第46页 |
5.3.2 考虑服务对象群体的特征 | 第46页 |
5.3.3 潜在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6.总结讨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