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项目依托及论文选题 | 第12页 |
1.1.1 依托项目 | 第12页 |
1.1.2 论文选题 | 第12页 |
1.2 研究区位置及地理概况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 第12-13页 |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3-14页 |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3.1 工作程度 | 第14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次实物工作量 | 第15-1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5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7-20页 |
2.2.1 晚古生代地层 | 第18-19页 |
2.2.2 中生代地层 | 第19-20页 |
2.2.3 新生代地层 | 第20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2.3.1 褶皱构造 | 第20-21页 |
2.3.2 断裂构造 | 第21-22页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2.4.1 侵入岩 | 第22页 |
2.4.2 火山岩 | 第22-23页 |
2.5 区域矿产 | 第23-25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5-32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5-26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6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6页 |
3.4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26-29页 |
3.4.1 电场特征 | 第27页 |
3.4.2 1:1 万高精度磁法特征 | 第27-29页 |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2页 |
3.5.1 1:5 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 第29-30页 |
3.5.2 1:1 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30-32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2-41页 |
4.1 矿体特征 | 第32-33页 |
4.2 矿石特征 | 第33-37页 |
4.2.1 矿物特征 | 第33-34页 |
4.2.2 矿石组构 | 第34-36页 |
4.2.3 矿石化学成分特征 | 第36-37页 |
4.3 围岩蚀变 | 第37-38页 |
4.4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第38-41页 |
第5章 控矿构造特征及控矿规律 | 第41-46页 |
5.1 构造背景条件 | 第41-42页 |
5.2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 第42-44页 |
5.3 矿区控矿构造形成机制 | 第44页 |
5.4 矿区构造控矿规律 | 第44-45页 |
5.5 区域大型推覆构造与热液脉型铅锌矿成矿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6章 矿床成因 | 第46-61页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第46-47页 |
6.1.1 地层条件 | 第46页 |
6.1.2 成矿构造条件 | 第46页 |
6.1.3 成矿岩浆岩条件 | 第46-47页 |
6.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47-54页 |
6.2.1 岩相学特征 | 第47-48页 |
6.2.2 显微测温分析 | 第48-52页 |
6.2.3 成矿压力和成矿深度的估算 | 第52-53页 |
6.2.4 流体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6.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 第54-57页 |
6.3.1 成矿流体性质 | 第54页 |
6.3.2 成矿流体来源 | 第54-56页 |
6.3.3 成矿流体演化 | 第56-57页 |
6.4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7-58页 |
6.5 矿床成因 | 第58-6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图版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