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植物中的重要成分维生素C | 第10-12页 |
| 1.1.1 维生素C的发现 | 第10-11页 |
| 1.1.2 维生素C的性质 | 第11-12页 |
| 1.2 植物中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 第12-16页 |
| 1.2.1 维生素C的结构 | 第12-13页 |
| 1.2.2 维生素C的功能 | 第13-15页 |
| 1.2.3 维生素C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3 植物中维生素C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1.3.1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 第16-17页 |
| 1.3.2 电化学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 第17页 |
| 1.3.3 吸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 第17-18页 |
| 1.3.4 荧光分析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 第18-19页 |
| 1.3.5 色谱分析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 第19页 |
| 1.4 维生素C的提取方法 | 第19页 |
| 1.5 维生素C含量测定中的几个问题 | 第19-21页 |
| 1.5.1 干扰物质的处理问题 | 第19-20页 |
| 1.5.2 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0页 |
| 1.5.3 设备条件的影响 | 第20-21页 |
| 1.6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2 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建立 | 第21-38页 |
| 2.1 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的显色体系化学组成 | 第21页 |
| 2.2 显色体系的化学反应原理 | 第21-22页 |
| 2.3 实验部分 | 第22-26页 |
| 2.3.1 仪器 | 第22-23页 |
| 2.3.2 试剂 | 第23-24页 |
| 2.3.3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7页 |
| 2.4.1 显色体系的吸收光谱 | 第26-27页 |
| 2.4.2 显色体系的动力学特征 | 第27-28页 |
| 2.4.3 显色体系的A'_(max)和A_(max)与维生素C浓度的计量关系 | 第28-30页 |
| 2.4.4 温度对显色体系的影响 | 第30-32页 |
| 2.4.5 硫酸用量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 第32页 |
| 2.4.6 碘酸钾用量对显色体系的影响 | 第32-33页 |
| 2.4.7 维生素C溶剂对显色体系的影响 | 第33-35页 |
| 2.4.8 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学验证结果 | 第35-37页 |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 3 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猕猴桃果实中维生素C应用 | 第38-42页 |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39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 3.4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 3.5.1 精密度实验 | 第40页 |
| 3.5.2 回收率、检测限及定量限实验 | 第40-41页 |
| 3.5.3 两种方法样品测定结果的比对 | 第41页 |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 4 间接碘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柑橘果实中维生素C的应用 | 第42-45页 |
| 4.1 引言 | 第42页 |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 4.4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 4.5.1 精密度实验 | 第43-44页 |
| 4.5.2 回收率、检测限及定量限实验 | 第44页 |
| 4.5.3 两种方法样品测定结果的比对 | 第44-45页 |
| 4.6 小结 | 第45页 |
| 5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