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大变形隧道工程实践 | 第13-14页 |
1.2.2 大变形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1.4.1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1.4.2 地质及水文条件 | 第18-19页 |
1.4.3 施工期间面临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机制 | 第20-31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形成机制 | 第20-26页 |
2.2.1 隧道围岩大变形及其类型 | 第20-22页 |
2.2.2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机制 | 第22-25页 |
2.2.3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特征 | 第25-26页 |
2.3 大梁隧道大变形分析 | 第26-30页 |
2.3.1 大梁隧道初始地应力测试 | 第26-27页 |
2.3.2 隧道大变形等级研究 | 第27-29页 |
2.3.3 大梁隧道大变形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大梁隧道大变形段施工工法数值模拟研究 | 第31-48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常用软岩隧道施工工法及其优缺点 | 第31-32页 |
3.3 模拟工况及建模情况 | 第32-36页 |
3.3.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 第32-33页 |
3.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33-36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6页 |
3.4.1 拱顶沉降及水平收敛 | 第36-42页 |
3.4.2 掌子面挤出变形 | 第42-43页 |
3.4.3 初期支护内力对比 | 第43-45页 |
3.4.4 塑性区对比 | 第45-46页 |
3.5 大梁隧道大变形段施工工法选择 | 第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 第48-75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及原则 | 第48-51页 |
4.2.1 国内外典型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及其整治措施 | 第48-50页 |
4.2.2 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原则和基本措施 | 第50-51页 |
4.3 锚杆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 第51-66页 |
4.3.1 锚杆的作用机理 | 第51-53页 |
4.3.2 长锚杆在隧道围岩大变形中的作用 | 第53-54页 |
4.3.3 锚杆作用效果数值模拟 | 第54-60页 |
4.3.4 涨壳式中空注浆让压锚杆在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 | 第60-64页 |
4.3.5 大变形隧道锚杆类型选择 | 第64-66页 |
4.4 超前注浆小导管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 第66-74页 |
4.4.1 超前注浆小导管作用机理 | 第66-67页 |
4.4.2 超前小导管注浆数值模拟 | 第67-72页 |
4.4.3 大梁隧道双层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 | 第72-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大梁隧道大变形段现场试验与监控量测 | 第75-92页 |
5.1 概述 | 第75页 |
5.2 试验段概况 | 第75-76页 |
5.3 现场试验内容及方案 | 第76-80页 |
5.3.1 试验内容 | 第76页 |
5.3.2 试验实施方案 | 第76-80页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0-91页 |
5.4.1 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 | 第80-84页 |
5.4.2 围岩压力 | 第84-86页 |
5.4.3 钢拱架应力 | 第86-89页 |
5.4.4 围岩松动圈 | 第89-91页 |
5.5 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