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 第12页 |
1.2.2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概述 | 第12-14页 |
1.2.3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页 |
1.6 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及特点 | 第17-19页 |
1.7 对外投资进入区位选择 | 第19-20页 |
1.8 进入的可选方式 | 第20-21页 |
第2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一带一路”国家的现状 | 第21-31页 |
2.1 贸易进入方式 | 第21-23页 |
2.2 契约进入方式 | 第23-24页 |
2.3 证券投资进入方式 | 第24-25页 |
2.4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 第25-28页 |
2.5 对外投资企业“落地”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6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影响进入方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31-38页 |
3.1 进入方式选择模式 | 第31-32页 |
3.2 投资主体因素 | 第32-34页 |
3.2.1 技术因素 | 第32-33页 |
3.2.2 企业规模 | 第33页 |
3.2.3 国际投资经验 | 第33-34页 |
3.3 投资环境因素 | 第34-36页 |
3.3.1 市场竞争结构 | 第34-35页 |
3.3.2 市场潜力 | 第35页 |
3.3.3 行业进入壁垒 | 第35-36页 |
3.4 政策文化因素 | 第36-37页 |
3.4.1 国家风险 | 第36页 |
3.4.2 政策风险 | 第36-37页 |
3.4.3 文化差异 | 第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基于独资与合资的实证分析 | 第38-49页 |
4.1 模型的构建 | 第38-42页 |
4.1.1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8页 |
4.1.2 二元逻辑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38-40页 |
4.1.3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40页 |
4.1.4 参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4.1.5 模型的假设 | 第41-42页 |
4.2 电子基础产业进入方式的分析 | 第42-44页 |
4.2.1 模型的检验 | 第42页 |
4.2.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 信息应用产业进入方式的分析 | 第44-46页 |
4.3.1 模型的检验 | 第44页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4.4 信息服务业进入方式的分析 | 第46-48页 |
4.4.1 模型的检验 | 第46页 |
4.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合理选择进入方式的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5.1 宏观层面 | 第49-51页 |
5.1.1 中小企业提升贸易、契约比重 | 第49页 |
5.1.2 大型企业勇于直接投资 | 第49-50页 |
5.1.3 兴建境外信息产业园 | 第50-51页 |
5.2 电子基础产业 | 第51-53页 |
5.2.1 实施专利技术的本土化创新 | 第51页 |
5.2.2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独资进入 | 第51-52页 |
5.2.3 有效利用亚投行 | 第52-53页 |
5.3 信息应用产业 | 第53-54页 |
5.3.1 争取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 | 第53页 |
5.3.2 鼓励大型企业合资进入 | 第53-54页 |
5.3.3 实行本土化经营 | 第54页 |
5.4 信息服务业 | 第54-56页 |
5.4.1 消除文化差异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2 鼓励独资进入,灵活发展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1 结论 | 第56-57页 |
2 展望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4页 |
附录1 近5年电子基础产业企业投资主体属性及进入方式 | 第58-59页 |
附录2 近5年信息应用企业投资主体属性及进入方式 | 第59-61页 |
附录3 近5年信息服务业企业投资主体属性及进入方式 | 第61-63页 |
附录4 东道国产业环境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