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1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自由化的促进作用 | 第11-12页 |
1.2.2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 第12页 |
1.2.3 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的促进 | 第16-23页 |
2.1 互联网金融、金融自由化及金融深化理论阐述 | 第16-18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深化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自由化及金融深化的促进 | 第18-23页 |
2.2.1 互联网金融推进了金融自由化的革新与发展 | 第18-19页 |
2.2.2 互联网金融推进了金融深化的革新与发展 | 第19-23页 |
第三章 金融脆弱性视角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探讨 | 第23-31页 |
3.1 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阐释 | 第23-27页 |
3.1.1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及成因 | 第23-25页 |
3.1.2 金融脆弱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3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加剧 | 第26-27页 |
3.2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脆弱性的扩散和传导效应 | 第27-29页 |
3.2.1 互联网金融对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 第27-28页 |
3.2.2 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 第28-29页 |
3.3 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及问题 | 第31-41页 |
4.1 中国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及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4.1.1 我国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 | 第31-33页 |
4.1.2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与意义 | 第33-34页 |
4.2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问题及其引发的金融脆弱性风险 | 第34-39页 |
4.2.1 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营模式助长流动性风险 | 第35-36页 |
4.2.2 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加剧流动性风险 | 第36页 |
4.2.3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野蛮发展造成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36-38页 |
4.2.4 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助长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38页 |
4.2.5 大数据分析带来新型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38-39页 |
4.3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与困境分析 | 第39-41页 |
4.3.1 难以获取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造成监管困境 | 第39-40页 |
4.3.2 难以鉴别有价值的创新造成监管困境 | 第40页 |
4.3.3 过度监管抑制金融自由化发展带来问题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欧美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监管经验借鉴 | 第41-50页 |
5.1 欧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金融脆弱性问题 | 第41-44页 |
5.1.1 欧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5.1.2 欧美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金融脆弱性问题 | 第42-44页 |
5.2 欧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借鉴 | 第44-50页 |
5.2.1 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体系,增强风险监管 | 第44-45页 |
5.2.2 保护消费者权益及其资金安全,避免系统性风险 | 第45-47页 |
5.2.3 按照业务实质行为监管,降低流动性风险 | 第47-48页 |
5.2.4 鼓励行业自律机构发挥作用,有效降低风险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 第50-57页 |
6.1 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在推动金融自由化和深化的同时也坚持适度干预 | 第50-51页 |
6.2 大力完善现有法律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 第51-52页 |
6.3 完善金融征信系统,防范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脆弱性问题 | 第52-53页 |
6.4 改进金融监管模式,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引发的风险问题 | 第53-54页 |
6.5 参照欧美相关经验,鼓励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作用,有效降低金融脆弱性风险 | 第54-55页 |
6.6 采取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措施,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