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社区治理 | 第11-13页 |
1.3.2 社区社会组织 | 第13-14页 |
1.3.3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 第14-16页 |
1.3.4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第2章 分析框架:网络化治理理论 | 第20-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治理 | 第20页 |
2.1.2 网络化治理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1 治理理论的兴起 | 第21页 |
2.2.2 治理理论的内容 | 第21-22页 |
2.2.3 治理理论的种类 | 第22页 |
2.3 网络化治理的研究视角 | 第22-26页 |
2.3.1 网络化治理的过程视角 | 第23-24页 |
2.3.2 治理模式的类型视角 | 第24-26页 |
2.3.3 网络化治理的作用视角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B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过程 | 第28-40页 |
3.1 社区治理网络化的发起 | 第28-30页 |
3.1.1 发起背景 | 第28页 |
3.1.2 发起主体:政府 | 第28-30页 |
3.2 社区治理网络化的形成 | 第30-35页 |
3.2.1 形成背景 | 第30-32页 |
3.2.2 形成主体:社区社会组织 | 第32-35页 |
3.3 社区治理网络化的运行 | 第35-38页 |
3.3.1 运行背景 | 第35-36页 |
3.3.2 运行主体:多元主体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的作用与困境 | 第40-50页 |
4.1 B社区治理模式的类型 | 第40-42页 |
4.1.1 B社区治理模式的类型——政府主导型 | 第40-41页 |
4.1.2 B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4.2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的作用 | 第42-45页 |
4.2.1“强政府,大社会”的新型关系 | 第43页 |
4.2.2 实现社区自治,激发社会活力 | 第43-44页 |
4.2.3 实现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 第44-45页 |
4.3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的困境 | 第45-47页 |
4.3.1 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有限 | 第45-46页 |
4.3.2 社区居民参与度与信任度不足 | 第46页 |
4.3.3 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资本薄弱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5章 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优化策略 | 第50-54页 |
5.1 网络化治理与社区治理的契合性 | 第50页 |
5.1.1 网络化治理理念与社区治理目标相一致 | 第50页 |
5.1.2 网络化治理是实现社区治理的有力工具 | 第50页 |
5.1.3 网络化治理是未来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势 | 第50页 |
5.2 政府层面的优化策略 | 第50-52页 |
5.2.1 立足国情,动态调试 | 第50-51页 |
5.2.2 多元治理,政府为主 | 第51-52页 |
5.2.3 制度建设,政策保障 | 第52页 |
5.3 社区层面的优化策略 | 第52-53页 |
5.3.1 社区居委会:分工协调 | 第52页 |
5.3.2 社区居民:参与自治 | 第52-53页 |
5.3.3 社区社会组织:协同发展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