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16页 |
|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基础 | 第16-22页 |
| (一)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 | 第16-19页 |
| 1.金融消费者不限于自然人 | 第17-18页 |
| 2.金融消费者不包括专业投资者 | 第18-19页 |
| (二)金融消费者特殊保护之必要性 | 第19-22页 |
| 1.信息不对称导致主体地位的实质不平等 | 第19-20页 |
| 2.格式条款的广泛使用 | 第20页 |
| 3.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 第20-22页 |
|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38页 |
| (一)金融消费纠纷主要类型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22-25页 |
| 1.银行卡纠纷 | 第22-23页 |
| 2.理财纠纷 | 第23-24页 |
| 3.个人信息权纠纷 | 第24-25页 |
| (二)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现行立法梳理 | 第25-27页 |
|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25页 |
| 2.证券法领域 | 第25-26页 |
| 3.保险法领域 | 第26页 |
| 4.银行法领域 | 第26-27页 |
|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之民法适用基础 | 第27-32页 |
| 1.因错误或欺诈而行使撤销权 | 第27-30页 |
| 2.缔约过失之责任 | 第30页 |
| 3.不当销售侵害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第30-31页 |
| 4.受托人违反善管义务之损害赔偿责任 | 第31-32页 |
| (四)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现状的评析 | 第32-38页 |
| 1.缺乏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 | 第32-33页 |
| 2.现有金融立法原则性强且效力层级低 | 第33-34页 |
| 3.传统民法难以实现倾斜保护 | 第34-35页 |
| 4.缺乏金融消费者专门保护机构 | 第35-36页 |
| 5.金融消费者司法救济难度大 | 第36-38页 |
|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的比较考察 | 第38-44页 |
| (一)英国 | 第38-39页 |
| (二)美国 | 第39-40页 |
| 1.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署 | 第39页 |
| 2.对金融服务机构的合规性进行定期核查 | 第39-40页 |
| 3.禁止不公平的欺诈性的经营行为 | 第40页 |
| (三)日本 | 第40-41页 |
| 1.适用对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化 | 第40-41页 |
| 2.规制内容的灵活化 | 第41页 |
| 3.信息披露的公正化透明化 | 第41页 |
| 4.对违法行为处罚的严格化 | 第41页 |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41-44页 |
| 1.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 2.明确金融服务业的义务 | 第42页 |
| 3.设立金融消费评议中心 | 第42-44页 |
| 四、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4-54页 |
| (一)完善相关立法 | 第44-48页 |
| 1.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第44-46页 |
| 2.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 | 第46-48页 |
| (二)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 第48-50页 |
| 1.由机构性监管转变为功能性监管 | 第48-49页 |
| 2.建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 第49页 |
| 3.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49-50页 |
| (三)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50-54页 |
| 1.提倡金融机构内部解决纠纷 | 第50页 |
| 2.完善金融消费纠纷仲裁解决机制 | 第50-51页 |
| 3.完善金融消费纠纷诉讼解决机制 | 第51-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