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文献归纳法 | 第13页 |
1.4.2 历史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对比研究法 | 第13-14页 |
1.4.4 经典案例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动画影视中反派人物塑造的相关理论 | 第15-20页 |
2.1 动画人物形象定义 | 第15页 |
2.2 动画人物形象的分类 | 第15-16页 |
2.3 动画人物形象包含的内容 | 第16-18页 |
2.3.1 造型 | 第16-17页 |
2.3.2 服饰与道具 | 第17-18页 |
2.3.3 表情与语言 | 第18页 |
2.3.4 行为与动作 | 第18页 |
2.4 反派人物形象的特点与作用 | 第18-20页 |
3. 中美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对比分析 | 第20-31页 |
3.1 中美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在形象上的对比 | 第20-27页 |
3.1.1 造型的对比 | 第20-22页 |
3.1.2 色彩的对比 | 第22-24页 |
3.1.3 动作的对比 | 第24-27页 |
3.2 中美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对内容的要求对比 | 第27-28页 |
3.2.1 美国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的表现 | 第27-28页 |
3.2.2 中国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的表现 | 第28页 |
3.3 中美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在意识上的对比 | 第28-31页 |
3.3.1 美国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的意识特点 | 第28-30页 |
3.3.2 中国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的意识特点 | 第30-31页 |
4. 中美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存在差异点及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4.1 中美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存在的差异点 | 第31-34页 |
4.1.1 动画角色性格塑造的差异 | 第31-32页 |
4.1.2 动画角色造型中服装、道具的差异 | 第32-33页 |
4.1.3 动画角色造型中表情、动作的差异 | 第33-34页 |
4.2 中美动画中反派人物形象塑造存在差异的分析 | 第34-38页 |
4.2.1 经济上存在差距 | 第34页 |
4.2.2 语境理解的差异 | 第34-35页 |
4.2.3 创作理念不同 | 第35-36页 |
4.2.4 商业运作模式不同 | 第36-38页 |
5. 美国动画反面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中国动画的启示 | 第38-47页 |
5.1 塑造去脸谱化的反面人物形象 | 第38-40页 |
5.2 塑造多样化个性的反面人物形象 | 第40-42页 |
5.3 塑造传统现代化的反面人物形象 | 第42-45页 |
5.3.1 具有现代化的反派人物形象 | 第42-43页 |
5.3.2 动画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 第43-45页 |
5.4 让反派人物形象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