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中国及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矿坑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暴雨强度频率研究 | 第14-16页 |
1.2.3 露天矿排水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2-38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石溪铁矿矿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22-24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2.2.2 地形特点 | 第23页 |
2.2.3 气候条件 | 第23-24页 |
2.2.4 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 | 第24页 |
2.3 石溪铁矿地质特点分析 | 第24-32页 |
2.3.1 变质岩层岩石学特点 | 第24-26页 |
2.3.2 交代变质岩 | 第26页 |
2.3.3 矿体构造特点和矿山储量 | 第26-32页 |
2.4 石溪铁矿试验开采工业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2.4.1 总剥离量 | 第32-33页 |
2.4.2 排水工作 | 第33-35页 |
2.4.3 开采系统参数 | 第35页 |
2.4.4 装载工艺和装载能力 | 第35-36页 |
2.4.5 运输-排土工作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水水化规律分析 | 第38-52页 |
3.1 概述 | 第38页 |
3.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含水层特点分析 | 第38-48页 |
3.2.1 地表水 | 第38-40页 |
3.2.2 地下水 | 第40-48页 |
3.3 自然水水化特点分析 | 第48-50页 |
3.3.1 地表水水化特点 | 第48页 |
3.3.2 各含水层水化特点 | 第48-50页 |
3.4 矿山涌入水源及初步数据评价 | 第50-51页 |
3.4.1 矿山涌入水源及其危害分析 | 第50页 |
3.4.2 初步数据评价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石溪铁矿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和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 第52-74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建立矿区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 第52-61页 |
4.2.1 MODFLOW模块的计算原理 | 第52-56页 |
4.2.2 MODFLOW的子程序模块 | 第56-57页 |
4.2.3 石溪铁矿矿区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 第57-61页 |
4.3 渗透模型校验 | 第61-63页 |
4.4 建立矿区地下水中的海水运移模型 | 第63-65页 |
4.4.1 MT3D溶质运移模型 | 第63-64页 |
4.4.2 确定涌入石溪铁矿的海水运移模型参数 | 第64-65页 |
4.5 不同开采阶段矿坑涌进的地下水量预测结果 | 第65-72页 |
4.5.1 2008 年到2009年涌进矿山地下水量实际观察结果 | 第65-66页 |
4.5.2 验证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量的探索数据 | 第66-67页 |
4.5.3 涌进矿山的地下水量预计 | 第67-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5 石溪铁矿最优化排水系统研究 | 第74-98页 |
5.1 概述 | 第74页 |
5.2 露天采场排水系统概述 | 第74-77页 |
5.2.1 自流排水方式 | 第74页 |
5.2.2 露天采场底部排水方式 | 第74-75页 |
5.2.3 露天采场分段截流排水方式 | 第75页 |
5.2.4 矿山周围排水钻孔的排水方式 | 第75页 |
5.2.5 井巷贮水排水方式 | 第75-76页 |
5.2.6 混合排水方式 | 第76页 |
5.2.7 其他方式 | 第76-77页 |
5.3 石溪铁矿合理排水系统选择 | 第77-96页 |
5.3.1 露天采场排水系统选择原则 | 第77页 |
5.3.2 决定石溪露天铁矿排水方式的因素分析 | 第77-78页 |
5.3.3 石溪铁矿露天排水系统与开采方式配套选择 | 第78-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矿外地下水防治方案研究 | 第98-122页 |
6.1 概述 | 第98页 |
6.2 石溪铁矿矿外地下水防治工作要求 | 第98页 |
6.3 矿山不同开采阶段抽水井系统设计 | 第98-112页 |
6.3.1 抽水井系统模型设计方案 | 第98-99页 |
6.3.2 抽水井系统模型设计参数 | 第99-100页 |
6.3.3 抽水井系统模型计算过程及结果 | 第100-112页 |
6.4 预测渗入矿坑海水运移过程的模型结果 | 第112-119页 |
6.4.1 沉积壳地层含盐浓度预测 | 第112-115页 |
6.4.2 坚硬裂隙岩石地层含盐浓度预测 | 第115-119页 |
6.5 不同开采阶段排水钻井排水泵选择 | 第119-12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7 矿山内部排水方案研究 | 第122-152页 |
7.1 概述 | 第122页 |
7.2 石溪铁矿内部排水工作要求 | 第122页 |
7.3 降雨强度及各开采阶段流入矿山降雨量分析 | 第122-128页 |
7.4 不同开采阶段矿山内部积水池布置方案 | 第128-142页 |
7.5 不同开采阶段矿山排水工程布置程序 | 第142-15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8 结论及建议 | 第152-15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53页 |
8.3 建议 | 第153-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0页 |
附录 | 第170页 |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0页 |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0页 |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