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铁路现场实测弓网离线放电电磁骚扰 | 第16-17页 |
1.2.2 弓网离线放电电路仿真及电磁场仿真 | 第17-21页 |
1.2.3 弓网离线放电模拟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 | 第21-24页 |
1.2.4 弓网离线放电骚扰源辐射特性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内容安排 | 第25-27页 |
2 高速铁路弓网离线放电电压电流分析 | 第27-47页 |
2.1 弓网离线电磁骚扰的产生机理 | 第27-28页 |
2.1.1 弓网离线 | 第27-28页 |
2.1.2 弓网离线放电电磁骚扰 | 第28页 |
2.2 弓网离线放电的电压电流 | 第28-39页 |
2.2.1 弓网离线放电等效电路模型 | 第28-30页 |
2.2.2 弓网离线放电影响因素 | 第30-35页 |
2.2.3 离线放电电压电流 | 第35-39页 |
2.3 接触网覆冰时弓网离线放电的电压电流 | 第39-46页 |
2.3.1 介质阻挡放电的基本原理 | 第39-43页 |
2.3.2 接触网覆冰时弓网离线放电等效电路模型 | 第43-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高速铁路弓网离线放电发生频率研究 | 第47-65页 |
3.1 弓网离线放电发生模型 | 第47-49页 |
3.2 弓网离线相关参量与列车运行速度的关系研究 | 第49-58页 |
3.2.1 弓网离线概率 | 第49-56页 |
3.2.2 弓网动态接触压力和最大离线距离 | 第56-58页 |
3.2.3 弓网离线概率、动态接触压力、最大离线距离与速度的关系 | 第58页 |
3.3 弓网离线放电发生频率与列车运行速度的关系 | 第58-64页 |
3.3.1 弓网离线的发生频率 | 第58-60页 |
3.3.2 单次离线过程中放电的发生频率 | 第60-63页 |
3.3.3 列车运行速度对弓网离线放电发生频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4 高速铁路弓网离线放电辐射特性模拟实验平台研制 | 第65-89页 |
4.1 实验场地的选择 | 第65-66页 |
4.2 弓网离线放电模拟实验装置 | 第66-80页 |
4.2.1 物理结构设计 | 第66-71页 |
4.2.2 电气结构设计 | 第71-75页 |
4.2.3 模拟实验装置总体结构 | 第75-80页 |
4.3 测量系统 | 第80-81页 |
4.4 综合数据处理程序 | 第81-82页 |
4.5 模拟实验平台总体结构 | 第82页 |
4.6 列车高速运行情况的模拟 | 第82-87页 |
4.6.1 缩尺模型技术 | 第83-85页 |
4.6.2 高速时弓网离线放电的模拟 | 第85-86页 |
4.6.3 列车运行速度为350km/h的模拟 | 第86-87页 |
4.7 小结 | 第87-89页 |
5 高速铁路弓网离线放电总辐射功率测量方法研究 | 第89-107页 |
5.1 混响室 | 第89页 |
5.2 脉冲信号在混响室中的行为 | 第89-98页 |
5.2.1 射频调制脉冲在混响室中的响应 | 第89-92页 |
5.2.2 混响室的时间常数测量 | 第92-96页 |
5.2.3 弓网离线放电电弧的脉冲宽度 | 第96-98页 |
5.3 混响室脉冲参考测量法 | 第98-103页 |
5.3.1 测量方法的提出 | 第98-99页 |
5.3.2 测量方法的验证 | 第99-103页 |
5.4 弓网离线放电总辐射功率 | 第103-106页 |
5.4.1 离线距离对弓网离线放电总辐射功率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4.2 列车运行速度对弓网离线放电总辐射功率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5 小结 | 第106-107页 |
6 高速铁路弓网离线放电骚扰源的辐射特性研究 | 第107-125页 |
6.1 弓网离线放电电磁场数值仿真模型 | 第107-108页 |
6.2 弓网离线放电的辐射场及衰减特性 | 第108-113页 |
6.2.1 弓网离线放电的辐射场强度 | 第109页 |
6.2.2 弓网离线放电辐射场衰减特性 | 第109-113页 |
6.3 弓网离线放电对车顶天线的辐射耦合 | 第113-124页 |
6.3.1 弓网离线放电和车顶天线的耦合系数 | 第113-123页 |
6.3.2 辐射耦合功率 | 第123页 |
6.3.3 应用范围 | 第123-124页 |
6.4 小结 | 第124-12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7页 |
7.3 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