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基于阿维链霉菌与壮观链霉菌种间基因组重排选育优良新型菌株的探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1.1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概念第13页
    1.2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第13-14页
    1.3 基因组重排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第14-16页
    1.4 基因组重排技术在开发新代谢产物中的应用第16-24页
        1.4.1 基因组重排激活沉默基因产生新代谢产物第16-20页
        1.4.2 基因组重排引入单酶基因产生新抗生素第20-21页
        1.4.3 基因组重排互换基因模块产生杂合抗生素第21-22页
        1.4.4 基因组重排替换前体基因产生新抗生素第22-24页
    1.5 展望第24-25页
    1.6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5-27页
        1.6.1 选题意义第25-26页
        1.6.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1.6.3 研究内容第27页
        1.6.4 研究目标第27页
    参考文献第27-32页
第二章 阿维链霉菌与壮观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第32-45页
    2.1 前言第32页
    2.2 材料第32-36页
        2.2.1 菌种第32-33页
        2.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33-34页
        2.2.3 药品与试剂第34-35页
        2.2.4 主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2.3 方法第36-38页
        2.3.1 阿维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第36页
        2.3.2 壮观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第36-37页
        2.3.3 50% PEG溶液(m/v)的配制第37页
        2.3.4 原生质体融合第37页
        2.3.5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第37页
        2.3.6 原生质体再生率计算公式第37-38页
        2.3.7 紫外灭活原生质体对再生率的影响第38页
        2.3.8 诱变育种致死率计算公式第38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2.4.1 原生质体制备第38-39页
        2.4.2 原生质体的计数第39-40页
        2.4.3 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第40-41页
        2.4.4 双亲融合原生质体中比例的研究第41-42页
        2.4.5 紫外处理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三章 种间基因组重排及融合子的筛选第45-61页
    3.1 前言第45页
    3.2 材料第45-47页
        3.2.1 菌种第45-46页
        3.2.2 供试虫源第46页
        3.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46-47页
        3.2.4 药品与试剂第47页
        3.2.5 仪器第47页
    3.3 方法第47-49页
        3.3.1 种间基因组重排第47页
        3.3.2 基于再生菌落形态特征方法第47页
        3.3.3 活体生测法第47-48页
        3.3.4 摇瓶发酵条件第48页
        3.3.5 HPLC测定avermectin B1a的发酵液预处理第48-49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9-59页
        3.4.1 第一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第49页
        3.4.2 第一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第49-51页
        3.4.3 HPLC筛选第一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第51-52页
        3.4.4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出发菌株的选择第52-53页
        3.4.5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第53-54页
        3.4.6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第54-55页
        3.4.7 HPLC筛选第二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第55-56页
        3.4.8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出发菌株的选择第56页
        3.4.9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第56-57页
        3.4.10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第57-58页
        3.4.11 HPLC筛选第三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1页
第四章 重组子生物活性的验证第61-75页
    4.1 前言第61页
    4.2 材料第61-63页
        4.2.1 菌种第61-62页
        4.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62页
        4.2.3 药品与试剂第62-63页
        4.2.4 仪器第63页
    4.3 方法第63-64页
        4.3.1 重组子形态特征分析第63页
        4.3.2 重组子生物活性分析第63-6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4-73页
        4.4.1 重组子形态特征分析第64-65页
        4.4.2 重组子生物活性分析第65-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5.1 总结第75-76页
    5.2 展望第76-77页
附录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镁离子转运体基因OsMHX1的表达特征及其在镁营养和耐铝毒中的功能解析
下一篇:猪痘病毒TK基因的缺失和表达RHDV VP60蛋白重组猪痘病毒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