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2页 |
1.1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概念 | 第13页 |
1.2 基因组重排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 第13-14页 |
1.3 基因组重排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 基因组重排技术在开发新代谢产物中的应用 | 第16-24页 |
1.4.1 基因组重排激活沉默基因产生新代谢产物 | 第16-20页 |
1.4.2 基因组重排引入单酶基因产生新抗生素 | 第20-21页 |
1.4.3 基因组重排互换基因模块产生杂合抗生素 | 第21-22页 |
1.4.4 基因组重排替换前体基因产生新抗生素 | 第22-24页 |
1.5 展望 | 第24-25页 |
1.6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5-27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6.4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2页 |
第二章 阿维链霉菌与壮观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研究 | 第32-45页 |
2.1 前言 | 第32页 |
2.2 材料 | 第32-36页 |
2.2.1 菌种 | 第32-33页 |
2.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3-34页 |
2.2.3 药品与试剂 | 第34-35页 |
2.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3 方法 | 第36-38页 |
2.3.1 阿维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36页 |
2.3.2 壮观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 | 第36-37页 |
2.3.3 50% PEG溶液(m/v)的配制 | 第37页 |
2.3.4 原生质体融合 | 第37页 |
2.3.5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 | 第37页 |
2.3.6 原生质体再生率计算公式 | 第37-38页 |
2.3.7 紫外灭活原生质体对再生率的影响 | 第38页 |
2.3.8 诱变育种致死率计算公式 | 第3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2.4.1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8-39页 |
2.4.2 原生质体的计数 | 第39-40页 |
2.4.3 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4 双亲融合原生质体中比例的研究 | 第41-42页 |
2.4.5 紫外处理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种间基因组重排及融合子的筛选 | 第45-61页 |
3.1 前言 | 第45页 |
3.2 材料 | 第45-47页 |
3.2.1 菌种 | 第45-46页 |
3.2.2 供试虫源 | 第46页 |
3.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46-47页 |
3.2.4 药品与试剂 | 第47页 |
3.2.5 仪器 | 第47页 |
3.3 方法 | 第47-49页 |
3.3.1 种间基因组重排 | 第47页 |
3.3.2 基于再生菌落形态特征方法 | 第47页 |
3.3.3 活体生测法 | 第47-48页 |
3.3.4 摇瓶发酵条件 | 第48页 |
3.3.5 HPLC测定avermectin B1a的发酵液预处理 | 第48-4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9页 |
3.4.1 第一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 | 第49页 |
3.4.2 第一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 | 第49-51页 |
3.4.3 HPLC筛选第一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 | 第51-52页 |
3.4.4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52-53页 |
3.4.5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 | 第53-54页 |
3.4.6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 | 第54-55页 |
3.4.7 HPLC筛选第二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 | 第55-56页 |
3.4.8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56页 |
3.4.9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再生菌落形态特征初筛的结果 | 第56-57页 |
3.4.10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重组子活体生测法复筛结果 | 第57-58页 |
3.4.11 HPLC筛选第三轮avermectin B1a高产重组菌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四章 重组子生物活性的验证 | 第61-75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材料 | 第61-63页 |
4.2.1 菌种 | 第61-62页 |
4.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62页 |
4.2.3 药品与试剂 | 第62-63页 |
4.2.4 仪器 | 第63页 |
4.3 方法 | 第63-64页 |
4.3.1 重组子形态特征分析 | 第63页 |
4.3.2 重组子生物活性分析 | 第63-6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4-73页 |
4.4.1 重组子形态特征分析 | 第64-65页 |
4.4.2 重组子生物活性分析 | 第65-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