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文学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一、选题的创新价值 | 第13-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一)诗歌研究 | 第17-19页 |
(二)辞赋研究 | 第19-20页 |
(三)小说研究 | 第20-21页 |
(四)作家研究 | 第21-22页 |
(五)比较研究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 | 第23-52页 |
一、时主儒雅 笃好文章 | 第23-32页 |
(一)笃好文学 | 第24-30页 |
(二)跻身风雅 | 第30-32页 |
二、宴游聚会 诏令为文 | 第32-37页 |
(一)佳节、祥瑞与应诏文学 | 第34-36页 |
(二)从征、从游与文学创作 | 第36-37页 |
三、招聚文士 文学赏会 | 第37-50页 |
(一)文士伴驾的帝王 | 第37-40页 |
(二)招集文人的宗亲 | 第40-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家门氏族与刘宋文学的地理分布 | 第52-80页 |
一、对刘宋时期文学地理分布的统计 | 第52-60页 |
二、高门士族在刘宋的地位 | 第60-64页 |
三、家门氏族与文学区域差异 | 第64-70页 |
(一)刘氏与彭城 | 第64-66页 |
(二)王氏与琅邪 | 第66-68页 |
(三)“四姓”与吴郡 | 第68-70页 |
四、“蓝田生玉”与作品区域差异 | 第70-78页 |
(一) “三谢”与陈郡 | 第71-74页 |
(二)鲍、何与东海 | 第74-76页 |
(三)延之与琅邪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刘宋文人的文学交游 | 第80-117页 |
一、贵胄才子的赠答 | 第80-98页 |
(一)王僧达与颜延之 | 第80-84页 |
(二)张邵与颜延之 | 第84-88页 |
(三)谢灵运与颜延之 | 第88-95页 |
(四)王僧达与鲍照 | 第95-98页 |
二、兄弟叔侄的唱和 | 第98-106页 |
(一)谢瞻与谢灵运 | 第98-101页 |
(二)谢灵运与谢惠连 | 第101-104页 |
(三)谢灵运与谢弘微 | 第104-105页 |
(四)谢晦与谢世基 | 第105-106页 |
三、僧俗之间的赏会 | 第106-114页 |
(一)鲍照与惠休 | 第107-112页 |
(二)慧义与范泰 | 第112-113页 |
(三)慧琳与皇族 | 第113-114页 |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风格 | 第117-141页 |
一、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 | 第117-128页 |
(一)朝隐嘉遁的乐游所在 | 第117-126页 |
(二)模山范水的天然境界 | 第126-128页 |
二、趣尚唯美与刘宋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 | 第128-134页 |
(一)文辞华丽之美 | 第128-132页 |
(二)声律和谐之美 | 第132-133页 |
(三)文体创获之美 | 第133-134页 |
三、笃好风雅与《世说新语》的创作 | 第134-141页 |
(一)《世说新语》的作者 | 第134-136页 |
(二)德行风范 | 第136-137页 |
(三)容止风神 | 第137-139页 |
(四)才学风流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观念与影响 | 第141-162页 |
一、刘宋文人的文体意识 | 第141-152页 |
(一)颜、范的文笔之辨 | 第142-145页 |
(二)谢灵运的文学主张 | 第145-149页 |
(三)鲍照的七言歌行 | 第149-152页 |
二、刘宋文人的尚古思想 | 第152-158页 |
(一)拟古诗:拟古而不泥古 | 第153-155页 |
(二)文学的功用 | 第155-158页 |
三、“师范宋集”:刘宋的诗歌成就 | 第158-160页 |
小结 | 第160-162页 |
结语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95页 |
附录:刘宋僧人文学创作一览 | 第195-196页 |
附录:刘宋时期女性作家文学创作一览 | 第196-198页 |
附录:刘宋时期家门氏族文学创作一览 | 第198-202页 |
附录:刘宋文学存目一览 | 第202-2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9-210页 |
致谢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