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背景 | 第8页 |
| 1.2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1-14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2 中国木版年画中的童子图像概述 | 第14-22页 |
| 2.1 童子图像的艺术纬度及产生背景 | 第14-16页 |
| 2.1.1 艺术纬度 | 第14-15页 |
| 2.1.2 产生背景 | 第15-16页 |
| 2.2 童子图像的民俗视角 | 第16-19页 |
| 2.2.1 娃娃画 | 第16-17页 |
| 2.2.2 经史故事 | 第17-19页 |
| 2.3 童子图像的视觉符号 | 第19-21页 |
| 2.3.1 图像特征 | 第19-20页 |
| 2.3.2 图像表现形式 | 第20-2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3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童子图像内涵 | 第22-40页 |
| 3.1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童子图像历史 | 第22-28页 |
| 3.1.1 起始渊源 | 第22页 |
| 3.1.2 传承人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 3.1.3 杨家埠年画的童子图像各地童子图像比较 | 第24-28页 |
| 3.2 杨家埠木版年画童子图像题材 | 第28-37页 |
| 3.2.1“求子”类母题 | 第28-31页 |
| 3.2.2“祈福”类母题 | 第31-34页 |
| 3.2.3“教子”类母题 | 第34-37页 |
| 3.3 杨家埠木版年画童子图像象征性 | 第37-38页 |
| 3.4 杨家埠木版年画童子图像实用性 | 第38-3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4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童子图像造型及色彩基本特征分析 | 第40-54页 |
| 4.1 童子图像的造型基本特征 | 第40-47页 |
| 4.1.1 童子造型程式化 | 第40-45页 |
| 4.1.2 童子图像构图特点 | 第45-47页 |
| 4.2 童子图像的色彩基本特征 | 第47-49页 |
| 4.2.1 童子图像色彩规律 | 第47-49页 |
| 4.2.2 童子图像色彩象征 | 第49页 |
| 4.3 新时期杨家埠木版年画童子图像特征 | 第49-52页 |
| 4.3.1 产生背景 | 第50页 |
| 4.3.2 新童子图像的象征意义 | 第50-51页 |
| 4.3.3 新童子图像的表现形式 | 第51-5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5 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童子图像与当代设计实践 | 第54-58页 |
| 5.1 民俗心理影响精神寄托 | 第54页 |
| 5.2 与多元艺术形式融合 | 第54-55页 |
| 5.3 衍生出吉祥文化品牌 | 第55-5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3页 |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 6.2 创新点 | 第59-61页 |
| 6.3 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A 山东地区民间美术童子图像汇总一览表 | 第67-76页 |
| 附录B 杨家埠木版年画童子图像线稿量化一览表 | 第76-84页 |
| 附录C 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童子图像色彩总结一览表 | 第84-90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