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2.1 数字分路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定时同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3 载波同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卫星链路传输模型 | 第22-30页 |
2.1 星上转发体制研究 | 第22-23页 |
2.2 突发信号的QPSK与OQPSK调制 | 第23-24页 |
2.2.1 QPSK调制模型 | 第23页 |
2.2.2 OQPSK调制模型 | 第23-24页 |
2.3 MF-TDMA帧结构 | 第24-28页 |
2.3.1 捕获突发 | 第25页 |
2.3.2 同步突发 | 第25-26页 |
2.3.3 业务突发 | 第26页 |
2.3.4 公共信令信道突发 | 第26页 |
2.3.5 同步过程突发信号的传输流程 | 第26-28页 |
2.4 MF-TDMA合信号建模与推导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MF-TDMA星上数字分路技术研究 | 第30-42页 |
3.1 树形结构滤波器组分路法 | 第30页 |
3.2 多相阵列FFT分路法 | 第30-32页 |
3.3 两种数字分路技术的优缺点 | 第32页 |
3.4 本文推导的不同分路技术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 第32-41页 |
3.4.1 两种数字分路技术输出信号信噪比推导 | 第33-35页 |
3.4.2 频偏对两种数字分路接收机性能影响 | 第35-38页 |
3.4.3 相位噪声对两种数字分路接收机性能影响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定时同步技术 | 第42-64页 |
4.1 本文提出的所有同步处理流程 | 第42-43页 |
4.2 多用户网同步 | 第43-44页 |
4.3 分帧捕获与精同步 | 第44-48页 |
4.3.1 本文提出的两种捕获算法的捕获流程 | 第44-48页 |
4.3.2 精同步 | 第48页 |
4.4 采样钟同步算法 | 第48-56页 |
4.4.1 定时误差估计算法 | 第49-52页 |
4.4.2 定时恢复 | 第52-56页 |
4.5 本文提出的连续定时估计和恢复方案 | 第56-63页 |
4.5.1 本文提出的定时估计方法 | 第56-59页 |
4.5.2 本文提出的结合数据帧头识别的连续定时恢复整体方案 | 第59-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载波同步技术 | 第64-86页 |
5.1 多普勒效应 | 第64-65页 |
5.2 常用的载波同步算法 | 第65-69页 |
5.2.1 M次方环 | 第65-66页 |
5.2.2 科斯塔斯环 | 第66-67页 |
5.2.3 Kay算法 | 第67页 |
5.2.4 M&M算法 | 第67-68页 |
5.2.5 Fitz算法 | 第68页 |
5.2.6 L&R算法 | 第68-69页 |
5.2.7 几种算法的性能指标对比 | 第69页 |
5.3 克拉美罗界 | 第69-72页 |
5.4 本文提出的适用于低信噪比大多普勒频偏的载波同步方法 | 第72-85页 |
5.4.1 本文提出的双对称导频图案 | 第72-75页 |
5.4.2 本文提出的利用双对称导频图案进行频偏和相偏估计方案 | 第75-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本文研究成果总结 | 第86-87页 |
6.2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