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3.1 访谈调查法 | 第9页 |
1.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 第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0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0-12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10-11页 |
1.5.2 潜在的不足 | 第11-12页 |
第2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界定及理论研究状况 | 第12-1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1.1 食用农产品 | 第12页 |
2.1.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 第12页 |
2.1.3 无公害农产品及其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2.2.1 关于食品安全的研究 | 第13页 |
2.2.2 关于食用农产品的研究 | 第13-14页 |
2.2.3 关于政府监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4 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3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分析 | 第17-27页 |
3.1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 第17-19页 |
3.1.1 食用农产品的信用品特性 | 第17页 |
3.1.2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 | 第17-18页 |
3.1.3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外部性 | 第18页 |
3.1.4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 | 第18页 |
3.1.5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3.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经济意义 | 第19页 |
3.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博弈分析 | 第19-27页 |
3.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20页 |
3.3.2 模型的基本表述 | 第20-22页 |
3.3.3 模型的分析 | 第22-24页 |
3.3.4 结合贵州省实践的讨论 | 第24-27页 |
第4章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管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4.1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 第27-31页 |
4.1.1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状况 | 第27-29页 |
4.1.2 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状况 | 第29-31页 |
4.2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监管体系 | 第31-33页 |
4.2.1 法律法规体系 | 第31-33页 |
4.2.2 风险监测体系 | 第33页 |
4.2.3 应急管理及风险交流体系 | 第33页 |
4.3 贵州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 第33-36页 |
4.3.1 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 | 第34页 |
4.3.2 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 | 第34页 |
4.3.3 食用农产品追溯 | 第34-36页 |
第5章 各市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评价 | 第36-45页 |
5.1 DEA分析方法概述 | 第36-39页 |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概述 | 第36-37页 |
5.1.2 CCR模型与BCC模型 | 第37-38页 |
5.1.3 DEA方法优势概述 | 第38页 |
5.1.4 可行性分析 | 第38-39页 |
5.1.5 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第39页 |
5.2 实证分析 | 第39-42页 |
5.2.1 决策单元及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39-41页 |
5.2.2 运行CCR模型和BCC模型 | 第41-42页 |
5.3 效率值分析 | 第42-44页 |
5.3.1 技术效率分析 | 第42-43页 |
5.3.2 纯技术效率分析 | 第43-44页 |
5.3.3 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分析 | 第44页 |
5.4 提高贵州省各市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点 | 第44-4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5-49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6.2.1 监督抽检方面 | 第46页 |
6.2.2 农产品认证保障方面 | 第46-47页 |
6.2.3 跨机构合作方面 | 第47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