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污染河流氮转化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及功能基因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6页
    1.2 河流氮污染的治理方法第16-19页
        1.2.1 河道生态疏浚第17页
        1.2.2 原位混凝处理第17-18页
        1.2.3 人工曝气增氧第18-19页
        1.2.4 生物脱氮第19页
    1.3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应用第19-25页
        1.3.1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第20页
        1.3.2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第20-22页
        1.3.3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第22-25页
    1.4 分子生物学在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第25-28页
        1.4.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第25-26页
        1.4.2 16S rRNA/rDNA序列分析技术第26页
        1.4.3 生物传感器第26-27页
        1.4.4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第27页
        1.4.5 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第27-28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29页
    1.6 技术路线图第29-30页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方法第30-35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实验装置第30-31页
    2.3 实验底泥及实验用水第31页
    2.4 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第31-33页
    2.5 实验主要方法第33-35页
        2.5.1 实验前样品预处理第33页
        2.5.2 上覆水水样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3页
        2.5.3 底泥微生物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第33-34页
        2.5.4 上覆水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第34-35页
第三章 人工曝气上覆水中氮的转化第35-38页
    3.1 引言第35页
    3.2 原上覆水的指标分析第35页
    3.3 稳定周期内氮的转化第35-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水样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第38-69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上覆水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第38-39页
    4.3 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及建模方法第39-41页
        4.3.1 近红外光谱预处理方法第39-40页
        4.3.2 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第40-41页
    4.4 TN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1-48页
        4.4.1 PLS模型的建立第41-43页
        4.4.2 iPLS模型的建立第43-45页
        4.4.3 SiPLS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4.4.4 三种模型比较第47-48页
    4.5 NH_4~+-N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第48-54页
        4.5.1 PLS模型的建立第48-49页
        4.5.2 iPLS模型的建立第49-51页
        4.5.3 SiPLS模型的建立第51-53页
        4.5.4 三种模型比较第53-54页
    4.6 NO_3~--N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4-61页
        4.6.1 PLS模型的建立第54-56页
        4.6.2 iPLS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4.6.3 SiPLS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6.4 三种模型比较第60-61页
    4.7 NO_2~--N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第61-68页
        4.7.1 PLS模型的建立第61-63页
        4.7.2 iPLS模型的建立第63-65页
        4.7.3 SiPLS模型的建立第65-67页
        4.7.4 三种模型比较第67-68页
    4.8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总细菌和反硝化功能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9-84页
    5.1 引言第69-70页
    5.2 细菌基因组核酸的提取第70页
    5.3 总细菌Q-PCR实验结果第70-73页
        5.3.1 总细菌PCR扩增结果第70-71页
        5.3.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1-72页
        5.3.3 样品总细菌Q-PCR实验结果第72-73页
    5.4 反硝化功能菌Q-PCR实验结果第73-76页
        5.4.1 nirk菌群PCR扩增结果第73-74页
        5.4.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4-75页
        5.4.3 样品nirK基因Q-PCR实验结果第75-76页
    5.5 nirS菌群Q-PCR实验结果第76-79页
        5.5.1 nirS菌群PCR扩增结果第76-77页
        5.5.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7-78页
        5.5.3 样品nirS基因Q-PCR实验结果第78-79页
    5.6 narG菌群Q-PCR实验结果第79-82页
        5.6.1 narG菌群PCR扩增结果第79-80页
        5.6.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80-81页
        5.6.3 样品narG基因Q-PCR实验结果第81-82页
    5.7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5页
致谢第95-9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建筑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下一篇:基于6S模型MODIS遥感数据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计算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