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前言 | 第9页 |
1.2 负载型Au催化剂的传统制备方法 | 第9-12页 |
1.2.1 浸渍法 | 第9-10页 |
1.2.2 沉淀法 | 第10-11页 |
1.2.3 溶胶凝胶法 | 第11-12页 |
1.3 负载型Au催化剂的改进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光沉积置换法 | 第13页 |
1.3.2 氧化还原法 | 第13-14页 |
1.3.3 化学沉积法 | 第14页 |
1.4 水滑石载体的论述 | 第14-19页 |
1.4.1 水滑石的结构组成 | 第14-15页 |
1.4.2 水滑石材料的性质 | 第15-16页 |
1.4.3 水滑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1.4.4 水滑石材料的应用 | 第17-19页 |
1.5 苯甲醇的氧化反应 | 第19-20页 |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4-26页 |
2.2.1 低温物理吸附仪 | 第24-25页 |
2.2.2 全自动X射线衍射仪 | 第25页 |
2.2.3 程序升温还原 | 第25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25-26页 |
2.2.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26-29页 |
2.3.1 催化反应 | 第26-27页 |
2.3.2 活性测试 | 第27-29页 |
第3章 高分散性和高热稳定性Au催化剂的控制合成 | 第29-61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纳米颗粒的稳定策略 | 第29-33页 |
3.2.1 孔道限域结构 | 第30页 |
3.2.2 核壳结构 | 第30-31页 |
3.2.3 合金作用力 | 第31页 |
3.2.4 金属与载体之间的作用力 | 第31-33页 |
3.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5页 |
3.3.1 水滑石载体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2 本实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 | 第34页 |
3.3.3 传统方法制备的催化剂 | 第34-35页 |
3.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5-58页 |
3.4.1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 第35-39页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9-43页 |
3.4.3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43-45页 |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5-48页 |
3.4.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STEM) | 第48-55页 |
3.4.6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线扫和能谱分析(STEM-EDS、STEM-Mapping) | 第55-57页 |
3.4.7 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 第57-58页 |
3.5 催化剂的活性分析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构晶离子的掺杂对Au催化剂分散性的影响研究 | 第61-77页 |
4.1 引言 | 第61-64页 |
4.1.1 制备过程中对于金分散性的控制 | 第61-62页 |
4.1.2 热处理中对金纳米颗粒大小的控制 | 第62-64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4页 |
4.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4-74页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64-65页 |
4.3.2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 第65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5-70页 |
4.3.4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STEM) | 第70-73页 |
4.3.5 催化剂的形成机理 | 第73-74页 |
4.4 催化剂的活性分析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