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95例临床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 前言 | 第8-10页 |
二 对象与方法 | 第10-14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0页 |
2.3 方法 | 第10-11页 |
2.3.1 恶性气道狭窄病因构成分析 | 第10页 |
2.3.2 恶性气道狭窄疗效评价 | 第10-11页 |
2.3.3 经气管镜治疗恶性气道狭窄安全性分析 | 第11页 |
2.4 介入治疗的实施步骤 | 第11-13页 |
2.4.1 术前准备 | 第11页 |
2.4.2 麻醉方法 | 第11页 |
2.4.3 介入办法的选择 | 第11-12页 |
2.4.4 介入治疗方法的实施 | 第12-13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13-14页 |
三 结果 | 第14-18页 |
3.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3.2 恶性气道狭窄病灶累及部位分布 | 第14页 |
3.3 恶性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 | 第14-15页 |
3.4 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治疗方法选择 | 第15页 |
3.5 经气管镜介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疗效 | 第15-16页 |
3.6 支气管腔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16-18页 |
四 讨论 | 第18-23页 |
4.1 恶性气道狭窄的病因构成 | 第18-19页 |
4.2 恶性气道狭窄腔内介入治疗办法选择 | 第19-20页 |
4.3 恶性气道狭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 第20-21页 |
4.4 恶性气道狭窄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性评价 | 第21-23页 |
五 结论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综述 | 第27-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录—缩略词 | 第36-3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