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三维建模技术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2 几何容差问题的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15页 |
1.5 研究工作基础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几何容差的成因及问题分析 | 第16-32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几何容差的几何原理 | 第16-20页 |
2.2.1 B-Rep模型的几何拓扑结构 | 第16-18页 |
2.2.2 几何容差在拓扑结构中的三种存在形式 | 第18-20页 |
2.3 几何容差产生的原因 | 第20-25页 |
2.3.1 不同的几何建模核心 | 第21-23页 |
2.3.2 不同的几何模型设计要求 | 第23-24页 |
2.3.3 数据交互标准和方法的差异 | 第24-25页 |
2.4 几何容差引起的建模问题 | 第25-31页 |
2.4.1 数据导入后模型质量损失 | 第25-29页 |
2.4.2 布尔运算操作失败 | 第29-30页 |
2.4.3 工程图投影错误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容差建模技术分析及优化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容差建模的技术分析 | 第32-33页 |
3.2.1 基于全局单一容差的容差体系 | 第32-33页 |
3.2.2 基于自适应的容差的容差体系 | 第33页 |
3.3 基于中望 3D的容差建模的应用 | 第33-40页 |
3.3.1 基于局部容差的容差体系 | 第34页 |
3.3.2 容差边缘的定义与计算法则 | 第34-37页 |
3.3.3 容差顶点的定义与计算法则 | 第37-40页 |
3.4 算法结果的测试 | 第40-45页 |
3.4.1 中望 3D平台中的结果验证 | 第40-43页 |
3.4.2 与其它主流平台的结果对比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局部容差技术在数据导入的应用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数据导入的原理描述 | 第46页 |
4.3 原数据导入策略的缺陷 | 第46页 |
4.4 基于局部容差模型的导入策略 | 第46-47页 |
4.5 基于局部容差模型导入的算法优化 | 第47-53页 |
4.5.1 维护和利用原始文件中的Vertex信息 | 第47页 |
4.5.2 边次序和边方向的处理 | 第47-48页 |
4.5.3 容差边的处理和Seam边的选择 | 第48-50页 |
4.5.4 新的Loop生成算法 | 第50-53页 |
4.6 算法结果测试 | 第53-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局部容差技术在布尔运算的应用 | 第59-69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布尔运算的原理解析 | 第59-60页 |
5.3 基于局部容差模型的求交线优化 | 第60-63页 |
5.3.1 相交线穿过狭长面的算法处理 | 第60-61页 |
5.3.2 相交线穿过容差顶点的算法优化 | 第61-62页 |
5.3.3 相交线穿过容差边的算法优化 | 第62-63页 |
5.4 算法结果的验证 | 第63-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局部容差技术在工程图投影的应用 | 第69-79页 |
6.1 引言 | 第69页 |
6.2 工程图投影线的工作原理 | 第69页 |
6.3 基于局部容差模型的工程图投影优化 | 第69-75页 |
6.3.1 现有算法的可见线判断的缺陷 | 第69-70页 |
6.3.2 基于容差建模的算法优化 | 第70-71页 |
6.3.3 算法描述 | 第71-75页 |
6.4 算法结果的测试 | 第75-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