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保护与展示的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研究--以嘉兴马家浜考古遗址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前人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六、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七、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考古遗址公园概述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大遗址概述 | 第18-19页 |
一、遗址概念 | 第18页 |
二、大遗址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三、大遗址的分类 | 第19页 |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一、人为因素的影响 | 第19页 |
二、自然因素的破坏 | 第19页 |
三、遗址管理方面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三节 考古遗址公园概念 | 第20-21页 |
一、考古遗址公园的提出 | 第20页 |
二、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考古遗址公园的职能 | 第21-22页 |
一、遗址保护职能 | 第21页 |
二、主动性考古职能 | 第21页 |
三、展示与教育职能 | 第21-22页 |
四、游玩与休憩职能 | 第22页 |
第五节 考古遗址公园的景观类型 | 第22-23页 |
一、遗址本体景观 | 第22页 |
二、自然景观 | 第22页 |
三、文化景观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方式 | 第23-33页 |
第一节 考古遗址保护原则 | 第23-24页 |
一、原真性原则 | 第23页 |
二、完整性原则 | 第23-24页 |
三、可持续性原则 | 第24页 |
第二节 考古遗址本体保护方法 | 第24-26页 |
一、露天保护法 | 第24-25页 |
二、回填保护法 | 第25页 |
三、建棚保护法 | 第25-26页 |
四、异地搬迁保护法 | 第26页 |
第三节 考古遗址的展示方法 | 第26-33页 |
一、原址展示 | 第27-28页 |
二、陈列展示 | 第28-29页 |
三、建筑复原展示 | 第29-30页 |
四、多媒体展示 | 第30-31页 |
五、体验式展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特征与案例 | 第33-46页 |
第一节 中西方考古遗址特征 | 第33-34页 |
一、西方考古遗址特征 | 第33页 |
二、中国考古遗址特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遗址保护理念 | 第34-35页 |
一、法国——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 | 第34页 |
二、意大利——建立数据库与整体性保护 | 第34页 |
三、美国——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相结合 | 第34-35页 |
四、日本——保护与利用协调并进 | 第35页 |
第三节 国内外考古遗址公园案例简述 | 第35-43页 |
一、金沙考古遗址公园 | 第35-37页 |
二、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 | 第37-40页 |
三、日本吉野里历史公园 | 第40-42页 |
四、德国杜佩遗址公园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国内考古遗址公园所面临的问题 | 第43-46页 |
一、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遗址 | 第43-44页 |
二、公园考古特色不鲜明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马家浜遗址概况和设计策略 | 第46-52页 |
第一节 马家浜文化简述 | 第46-47页 |
一、马家浜文化的确立 | 第46页 |
二、马家浜文化的价值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马家浜遗址概况 | 第47-49页 |
一、遗址地理区位 | 第47页 |
二、遗址地层情况 | 第47-48页 |
三、遗址现状 | 第48页 |
四、建设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马家浜遗址展示困境 | 第49-50页 |
一、考古研究进程缓慢 | 第49-50页 |
二、遗址内容可读性程度 | 第50页 |
第四节 马家浜遗址保护与展示策略 | 第50-52页 |
一、基于自然形态的保护策略 | 第50页 |
二、动静态交互的展示策略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构想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公园文化要素提炼 | 第52-54页 |
一、稻作文化 | 第52页 |
二、陶文化 | 第52-53页 |
三、玉文化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公园总体布局 | 第54页 |
第三节 各个功能分区 | 第54-59页 |
一、核心保护区 | 第54-57页 |
二、文化扩展区 | 第57页 |
三、农事体验区 | 第57-58页 |
四、湿地景观区 | 第58页 |
五、生态休闲区 | 第58-59页 |
第四节 专项设计 | 第59-61页 |
一、道路设计 | 第59页 |
二、植物设计 | 第59页 |
三、基础设施设计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图片来源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