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电压无功控制与调整 | 第9-10页 |
1.3 无功功率平衡和传输 | 第10-11页 |
1.4 等级电压控制 | 第11-13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2 电网二级电压控制原理 | 第15-20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二级电压控制 | 第15-16页 |
2.2.1 二级电压控制的提出 | 第15页 |
2.2.2 二级电压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2.3 二级电压控制研究的假设条件和结构 | 第16-17页 |
2.4 二级电压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4.1 控制区域的划分 | 第17-18页 |
2.4.2 主导节点的选择 | 第18-19页 |
2.5 小结 | 第19-20页 |
3 基于阈值搜索和动态分散法的电网无功电压分区算法 | 第20-33页 |
3.1 引言 | 第20-21页 |
3.2 基于图论的系统分类及无功电压模型 | 第21-24页 |
3.2.1 图论的基本知识 | 第21-22页 |
3.2.2 基于图论的分区思想 | 第22-24页 |
3.3 电压无功电气耦合度 | 第24-25页 |
3.4 基于阈值搜索和动态分散法的无功电压分区 | 第25-32页 |
3.4.1 基于阈值搜索的分区算法 | 第25-26页 |
3.4.2 基于动态分散的改进分区法 | 第26-27页 |
3.4.3 算法流程 | 第27-32页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4 基于最优聚类原理的电网无功电压分区算法 | 第33-48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负荷节点的样本空间 | 第33-35页 |
4.2.1 样本空间的构造 | 第33-34页 |
4.2.2 控制灵敏度的求解 | 第34-35页 |
4.3 最优聚类原理 | 第35-38页 |
4.3.1 聚类分析的思想 | 第35-36页 |
4.3.2 最短距离聚类法 | 第36-37页 |
4.3.3 最优聚类原理 | 第37-38页 |
4.4 电压无功分区和主导节点的选择 | 第38-41页 |
4.4.1 电压无功分区算法 | 第38页 |
4.4.2 主导节点的选择模型 | 第38-40页 |
4.4.3 熵测度在选取主导节点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4.5 算法、计算流程以及算例分析 | 第41-46页 |
4.6 算法比较 | 第46-47页 |
4.7 小结 | 第47-48页 |
5 重庆电网等级电压控制的结构方案研究 | 第48-62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重庆电网实现电压无功自动控制(AVC)的必要性分析 | 第48-50页 |
5.3 重庆电网电压无功自动控制(AVC)系统方案的探讨 | 第50-60页 |
5.3.1 重庆电网AVC 系统组成 | 第50-51页 |
5.3.2 发电厂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 | 第51-56页 |
5.3.3 地区电网自动电压无功控制 | 第56-59页 |
5.3.4 自动电压控制(AVC)系统的实施策略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待研究问题 | 第62-6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6.2 待研究问题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A | 第69-73页 |
附录 B | 第73-74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74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