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月经病的临床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8-12页 |
| ·一般资料 | 第8页 |
|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 第8页 |
| ·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本组病例的选择标准 | 第9页 |
| ·证状体征积分评分标准 | 第9-10页 |
| ·治疗方法 | 第10页 |
| ·药物组成 | 第10页 |
| ·药物煎服法 | 第10页 |
| ·观察指标 | 第10-11页 |
|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11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11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 ·月经后期的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1页 |
| ·统计方法 | 第11-12页 |
| 2 结果 | 第12-18页 |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2-13页 |
| ·年龄分布情况 | 第12页 |
| ·病程分布情况 | 第12页 |
| ·就诊时停经天数分布情况 | 第12-13页 |
| ·次证分布情况 | 第13页 |
| ·妇科B超监测子宫内膜情况 | 第13页 |
|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 | 第13-15页 |
| ·治疗前后主证积分情况 | 第13-14页 |
| ·治疗前后次证积分情况 | 第14页 |
| ·治疗前后综合积分情况 | 第14-15页 |
| ·治疗后综合疗效 | 第15-16页 |
| ·月经后期的综合疗效情况 | 第15页 |
| ·月经后期月经来潮情况 | 第15-16页 |
| ·子宫内膜厚度与月经来潮情况比较 | 第16页 |
| ·相关因素与疗效分析 | 第16-17页 |
| ·年龄与疗效 | 第16-17页 |
| ·病程与疗效 | 第17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7-18页 |
| 3 讨论 | 第18-25页 |
| ·月经后期的一般认识 | 第18-21页 |
| ·月经后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8-19页 |
| ·气滞血瘀是导致月经后期的重要病机 | 第19-20页 |
| ·月经后期的治疗 | 第20页 |
| ·月经后期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则 | 第20-21页 |
| ·血府逐瘀汤的"通经"体会 | 第21-25页 |
| ·血府逐瘀汤组方原则 | 第21页 |
| ·血府逐瘀汤配伍特点 | 第21-22页 |
| ·本组病例加减用药特点 | 第22页 |
| ·血府逐瘀汤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分析 | 第22-23页 |
| ·妇科超声的诊断意义 | 第23-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 问题和展望 | 第26-27页 |
| 致谢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综述 | 第2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附录一 | 第40-41页 |
| 附录二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