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3页
        1.2.1 学术意义第9-11页
        1.2.2 实用意义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3-19页
        1.3.1 国外研究状况第13-15页
        1.3.2 国内研究状况第15-19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1.4.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可能的创新第21-22页
2 和谐社会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第22-3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4页
        2.1.1 和谐社会第22页
        2.1.2 社区和城市社区第22-23页
        2.1.3 治理与社区治理第23-24页
    2.2 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26页
        2.2.1 和谐社会理论第24-25页
        2.2.2 治理理论第25-26页
    2.3 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主体及治理意义第26-28页
        2.3.1 城市社区治理相关主体第26-28页
        2.3.2 社区治理的意义第28页
    2.4 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第28-32页
        2.4.1 转型期社区治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第29-30页
        2.4.2 和谐社会对社区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第30-32页
3 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实践与成效第32-44页
    3.1 新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史概况第32-35页
        3.1.1 单位制占主体,街居制辅助发展第32-33页
        3.1.2 单位制解体,街居制逐步恢复第33-34页
        3.1.3 街居制重构,社区制探索发展第34-35页
    3.2 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分析第35-40页
        3.2.1 政府主导型的上海模式第35-36页
        3.2.2 社区自治型的沈阳模式第36-37页
        3.2.3 政府推动与社会自治相结的武汉江汉模式第37-38页
        3.2.4 一会(分)两站的深圳盐田模式第38-40页
    3.3 中国城市和谐社区治理成效第40-44页
        3.3.1 社区治理理念转变:管理到治理第40-41页
        3.3.2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群众权力的回归第41页
        3.3.3 社区组织体系构建:多元化主体配合,做好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第41页
        3.3.4 社区治理的内容:由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为实践的社区治理演进第41-42页
        3.3.5 社区治理框架:行政力量与自治关系的重构第42-43页
        3.3.6 社区治理的影响:推动城镇化发展,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第43-44页
4 和谐社会建构中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及原因分析第44-53页
    4.1 和谐社会建构中城市社区治理具体困境第44-47页
        4.1.1 法律制度的配套不健全,居民对和谐社区自治认同不高第44-45页
        4.1.2 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突出第45页
        4.1.3 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双向互动的结构还未真正形成第45-46页
        4.1.4 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46-47页
        4.1.5 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发育不足,履职能力需要提升第47页
    4.2 和谐社会建构中城市社区治理困境原因分析第47-53页
        4.2.1 政府失灵带来的社区治理中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第48-49页
        4.2.2 社区服务机构和社区中介组织发育不足第49-51页
        4.2.3 社会资本缺乏第51-53页
5 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实现路径第53-59页
    5.1 培育和谐社区公共文化认同意识,建构和谐社会共同体第53页
    5.2 重塑和谐社会治理模式,建立政府指引下的社区自治体制第53-55页
    5.3 培育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健全运行第55-56页
    5.4 培养和谐社区居民参与式民主,实现自我价值第56-57页
    5.5 整合力量改善社区民生问题,化矛盾,促和谐第57-59页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第59-61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9-60页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录第65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5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低相干相位显微镜细胞纳米结构参数的反演模型研究
下一篇:采用高强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短柱弯剪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