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英文缩写 | 第17-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8页 |
1.1 纳米二氧化硅的概述 | 第19-25页 |
1.1.1 纳米颗粒的特性及生物安全性 | 第19-21页 |
1.1.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应用 | 第21-23页 |
1.1.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暴露途径 | 第23-25页 |
1.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与肺毒性 | 第25-29页 |
1.2.1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 第25-28页 |
1.2.2 实验研究 | 第28-29页 |
1.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肺毒性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 | 第29-38页 |
1.3.1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1.3.2 可能机制 | 第34-38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38-49页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2.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征 | 第39页 |
2.2.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形貌 | 第39页 |
2.2.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粒度分布及聚合状态 | 第39页 |
2.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一般毒性作用 | 第39-40页 |
2.3.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第39-40页 |
2.3.2 大鼠体重变化和肝、肾脏器系数 | 第40页 |
2.3.3 HE染色法观察肝、肾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40页 |
2.3.4 肝肾功能测定 | 第40页 |
2.4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的肺毒性作用 | 第40-49页 |
2.4.1 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40页 |
2.4.2 肺组织硅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4.3 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及纳米粒子的分布 | 第41页 |
2.4.4 碱水解法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 | 第41-42页 |
2.4.5 ELISA检测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水平 | 第42-43页 |
2.4.6 氧化损伤检测 | 第43-46页 |
2.4.7 原位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TUNEL法) | 第46-47页 |
2.4.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损伤相关蛋白表达 | 第47-48页 |
2.4.9 统计学方法 | 第48-49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49-86页 |
3.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征 | 第49-52页 |
3.1.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形貌 | 第49-51页 |
3.1.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粒度分布及聚合状态 | 第51-52页 |
3.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的一般毒性作用 | 第52-57页 |
3.2.1 大鼠体重及肝、肾脏器系数的改变 | 第52页 |
3.2.2 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52-54页 |
3.2.3 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4 对大鼠肾功能影响 | 第56-57页 |
3.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的肺毒性作用 | 第57-86页 |
3.3.1 肺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57-59页 |
3.3.2 肺组织硅含量改变 | 第59-60页 |
3.3.3 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 | 第60-65页 |
3.3.4 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改变 | 第65-66页 |
3.3.5 肺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 第66-67页 |
3.3.6 肺组织氧化损伤的测定 | 第67-68页 |
3.3.7 肺组织细胞凋亡测定 | 第68-71页 |
3.3.8 肺组织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71-8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86-98页 |
4.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表征 | 第86-88页 |
4.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对大鼠的一般毒性作用 | 第88-89页 |
4.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肺毒性及其相关机制 | 第89-98页 |
4.3.1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肺组织硅含量及超微结构变化 | 第90-92页 |
4.3.2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 第92-94页 |
4.3.3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致大鼠肺纤维化和细胞凋亡 | 第94-9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98-99页 |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4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