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3页 |
·酸枣的文献记载 | 第16-18页 |
·酸枣种质资源 | 第17页 |
·酸枣营养和药用价值 | 第17-18页 |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指纹图谱建立原则 | 第18-19页 |
·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 第19页 |
·指纹图谱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环境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21-23页 |
·海拔对药用成分影响 | 第21-22页 |
·光照对药用成分影响 | 第22页 |
·温度对药用成分影响 | 第22-23页 |
·土壤对药用成分影响 | 第23页 |
·水分对药用成分影响 | 第23页 |
·皂苷研究概况 | 第23-32页 |
·三萜皂苷提取分离方法 | 第24-25页 |
·三萜皂苷结构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抑菌活性 | 第26-27页 |
·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抗乳腺癌活性 | 第30-32页 |
·环糊精包合技术 | 第32-36页 |
·环糊精作用 | 第33页 |
·制备包合物方法 | 第33-34页 |
·包合物鉴定方法 | 第34-36页 |
·药妆品研究 | 第36-42页 |
·药妆品发展历程 | 第36-37页 |
·药妆品定义 | 第37页 |
·国内外药妆品发展概况 | 第37-38页 |
·药妆品设计原理 | 第38-40页 |
·药妆美白机理 | 第40-41页 |
·药妆抗衰老抗氧化机理 | 第41-42页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2-43页 |
第二章 酸枣果指纹图谱建立及其质量评价 | 第43-54页 |
·材料 | 第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溶液制备 | 第44页 |
·建立指纹图谱 | 第44-46页 |
·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 第46页 |
·浸出物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标准指纹图谱建立 | 第47-50页 |
·灰分含量 | 第50页 |
·浸出物含量 | 第50-51页 |
·有效成分定量分析 | 第51页 |
·质量评价标准草案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综合评价不同地区酸枣果天然抗氧化产物和抗氧化活性 | 第54-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4-55页 |
·材料处理 | 第55页 |
·天然抗氧化产物测定 | 第55-57页 |
·多糖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TOPSIS 法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天然抗氧化产物含量 | 第61-62页 |
·多糖鉴定 | 第62-66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66-68页 |
·TOPSIS 法综合评价分析 | 第68-69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69-73页 |
·讨论 | 第73-74页 |
第四章 酸枣果三萜皂苷分离纯化 | 第74-81页 |
·材料 | 第74页 |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7页 |
·皂苷提取 | 第74-76页 |
·三萜皂苷定性检识 | 第76页 |
·三萜皂苷水解 | 第76页 |
·三萜化合物纯化 | 第76页 |
·化合物鉴定方法 | 第76-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三萜皂苷分离 | 第77-78页 |
·结构分析 | 第78-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第五章 酸枣果三萜皂苷药理活性 | 第81-94页 |
·材料 | 第81页 |
·抑菌活性 | 第81-83页 |
·菌株 | 第81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81页 |
·试验方法 | 第81-8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83-85页 |
·试验方法 | 第83页 |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页 |
·抗乳腺癌细胞活性 | 第85-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天然药妆品研制 | 第94-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95页 |
·微胶囊化 | 第95-96页 |
·天然药妆品制备 | 第96-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6页 |
·包合物分析 | 第99-102页 |
·药妆品分析 | 第102-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10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8页 |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附图 | 第116-121页 |
缩略词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