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平朔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5-21页
    2.1 土壤团聚体概念及来源研究第15页
    2.2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研究概况第15-16页
    2.3 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因素研究第16-18页
        2.3.1 土壤有机质第16-17页
        2.3.2 生物作用第17页
        2.3.3 土壤胶结物质第17-18页
        2.3.4 土地利用方式第18页
    2.4 土壤团聚体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第18-19页
    2.5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测定方法第19-21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以及土壤采样分析第21-29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21-23页
        3.1.1 地理位置第21页
        3.1.2 地形地貌第21-22页
        3.1.3 气候特征第22页
        3.1.4 水文特征第22页
        3.1.5 土壤状况第22-23页
        3.1.6 植被状况第23页
    3.2 社会经济状况第23页
    3.3 复垦地区概况第23-24页
    3.4 样地选择第24-26页
    3.5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6-29页
        3.5.1 土样采集第26页
        3.5.2 土样处理第26-27页
        3.5.3 土样分析第27页
        3.5.4 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第27-28页
        3.5.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8-29页
第4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及分型特征第29-39页
    4.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第29-30页
    4.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4.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以及分形特征第31-37页
        4.3.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第31-33页
        4.3.2 分形模型第33-34页
        4.3.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第34-35页
        4.3.4 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团聚体含量的关系第35-37页
    4.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5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第39-51页
    5.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39-47页
        5.1.1 土壤全氮的特征分析第39-40页
        5.1.2 土壤全钾、速效钾的特征分析第40-41页
        5.1.3 土壤水解氮的特征分析第41-42页
        5.1.4 土壤全磷、有效磷的特征分析第42-44页
        5.1.5 土壤pH的特征分析第44-45页
        5.1.6 土壤有机质的特征分析第45-46页
        5.1.7 土壤容重的特征分析第46-47页
    5.2 土壤各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5.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48-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6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第51-57页
    6.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第51-52页
    6.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关系第52-54页
        6.2.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第52-53页
        6.2.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第53-54页
    6.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第54-55页
    6.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57-60页
    7.1 结论第57-59页
    7.2 讨论与不足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进S-CAD方法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下一篇:富有机质页岩甲烷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