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资格刑基础理论概述 | 第13-22页 |
2.1 资格刑的概念及特征 | 第13-17页 |
2.1.1 资格刑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2 资格刑的特征 | 第14-17页 |
2.2 资格刑的起源和发展 | 第17-18页 |
2.2.1 资格刑的起源 | 第17-18页 |
2.2.2 资格刑的发展 | 第18页 |
2.3 资格刑的价值 | 第18-22页 |
2.3.1 资格刑能够实现刑罚目的,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 第19页 |
2.3.2 资格刑能够满足刑罚体系设置要求,达到轻重有序,互相衔接 | 第19-20页 |
2.3.3 资格刑能适应刑罚发展方向,体现轻缓化、宽严相济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资格刑的现状及反思 | 第22-32页 |
3.1 我国资格刑的现状 | 第22-28页 |
3.1.1 我国刑罚体系中的资格刑规定 | 第22-26页 |
3.1.2 刑罚体系外的准资格刑规定 | 第26-28页 |
3.2 我国资格刑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 第28-32页 |
3.2.1 现行刑法中资格刑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2.2 资格刑适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3.2.3 准资格刑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关于资格刑的立法 | 第32-41页 |
4.1 国外资格刑种类 | 第32-34页 |
4.1.1 剥夺公权 | 第32页 |
4.1.2 剥夺从事一定的职业的权利 | 第32页 |
4.1.3 禁止驾驶 | 第32页 |
4.1.4 剥夺亲权及其他民事权利 | 第32-33页 |
4.1.5 剥夺某些荣誉、职衔和称号 | 第33页 |
4.1.6 驱逐出境和剥夺国籍 | 第33-34页 |
4.2 德国刑法关于资格刑的立法 | 第34-35页 |
4.2.1 德国资格刑概况 | 第34页 |
4.2.2 德国的复权制度 | 第34页 |
4.2.3 德国有关资格刑规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 第34-35页 |
4.3 法国刑法关于资格刑的立法 | 第35-37页 |
4.3.1 法国资格刑规定的概况 | 第35-36页 |
4.3.2 法国的复权制度 | 第36页 |
4.3.3 法国有关资格刑规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 第36-37页 |
4.4 日韩朝刑法关于资格刑的立法 | 第37-41页 |
4.4.1 日本资格刑概况及复权制度 | 第37页 |
4.4.2 韩国资格刑概况及复权制度 | 第37-38页 |
4.4.3 朝鲜资格刑概况及复权制度 | 第38-39页 |
4.4.4 我国应借鉴韩朝有关资格刑规定之处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资格刑立法完善 | 第41-57页 |
5.1 完善资格刑体系 | 第41-47页 |
5.1.1 现有内容的修正 | 第41-43页 |
5.1.2 增设资格刑种类 | 第43-47页 |
5.2 完善资格刑适用制度 | 第47-57页 |
5.2.1 明确资格刑的适用条件 | 第47-48页 |
5.2.2 对资格刑的适用采取分立制 | 第48页 |
5.2.3 增设资格刑缓刑制度和减刑制度 | 第48-49页 |
5.2.4 我国复权制度之建立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