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 绪论 | 第7-17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7-17页 |
1. 基础性和解读性的研究 | 第8-10页 |
2. 《聊斋》佛教思想的研究 | 第10-15页 |
3. 《聊斋》故事的研究 | 第15-17页 |
二 《聊斋》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 第17-34页 |
(一) 《聊斋》中游冥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 第18-24页 |
(二) 《聊斋》中动物报恩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 第24-28页 |
(三) 《聊斋》中相思病故事与佛教故事的关联 | 第28-34页 |
三 佛教故事对《聊斋志异》思想及艺术的影响 | 第34-44页 |
(一) 佛教故事对《聊斋》思想内容的影响 | 第34-37页 |
1. 果报思想 | 第34-36页 |
2. 佛教义理的体现 | 第36-37页 |
(二) 佛教故事对《聊斋》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的影响 | 第37-44页 |
1. 形象创造 | 第37-40页 |
2. 结构方面 | 第40-44页 |
四 佛教对蒲松龄及《聊斋》影响的原因探析 | 第44-55页 |
(一) 明末清初佛教发展环境对蒲松龄《聊斋》创作的影响 | 第44-48页 |
1. 明代佛教的政治环境 | 第44-45页 |
2. 清朝初年的佛教政治环境 | 第45-46页 |
3. 明末清初佛教发展的文化环境 | 第46-48页 |
(二) 蒲松龄身世与佛教的关系 | 第48-51页 |
1. 幼年动乱的生活 | 第48页 |
2. 家庭信仰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生活区域的佛事活动 | 第49-51页 |
4. 个人生活经历 | 第51页 |
(三) 蒲松龄创作心理原因探析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引用文献 | 第57-62页 |
古籍类 | 第57-58页 |
专著类 | 第58-60页 |
期刊类 | 第60-61页 |
博硕士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辞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