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冷胁迫下高山离子芥表观遗传修饰变化和ADH1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英文缩写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1页
    1.1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第13-24页
        1.1.1 植物应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第14-19页
        1.1.2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第19-24页
    1.2 表观遗传学与植物逆境应答第24-35页
        1.2.1 表观遗传学概念及分子机制第24-32页
        1.2.2 植物逆境应答的表观遗传机制第32-35页
    1.3 高山离子芥抗冻性研究进展第35-36页
    1.4 乙醇脱氢酶研究进展第36-3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41-58页
    2.1 实验材料第41-42页
        2.1.1 植物材料第41页
        2.1.2 载体和菌株第41页
        2.1.3 实验相关的主要药品和试剂第41-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51页
        2.2.1 植物材料的培养和处理方法第42-43页
        2.2.2 流式细胞仪估算高山离子芥基因组大小第43页
        2.2.3 高山离子芥半致死温度(LT50)检测第43-44页
        2.2.4 Western blot分析第44页
        2.2.5 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方法及分析第44-45页
        2.2.6 CbADH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46页
        2.2.7 半定量和定量PCR第46-47页
        2.2.8 ADH酶活分析第47页
        2.2.9 ADH1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第47页
        2.2.10 高山离子芥CbADH1的亚细胞定位第47页
        2.2.11 拟南芥ADH1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第47-48页
        2.2.12 转基因株系抗冻实验第48页
        2.2.13 共定位和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第48-49页
        2.2.14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49页
        2.2.1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第49-50页
        2.2.16 重亚硫酸盐测序分析第50页
        2.2.17 代谢组实验及分析第50-51页
    2.3 实验相关的引物信息第51-58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58-112页
    3.1 高山离子芥全基因组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变化模式第58-71页
        3.1.1 高山离子芥基因组大小测定第58页
        3.1.2 TSA对高山离子芥抗冻性的影响第58-59页
        3.1.3 自然生境下高山离子芥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变化特征第59-62页
        3.1.4 高山离子芥冷冻胁迫下DNA甲基化模式变化第62-66页
        3.1.5 冷冻胁迫下受DNA甲基化调控的基因筛选及验证第66-68页
        3.1.6 讨论第68-71页
    3.2 高山离子芥乙醇脱氢酶CbADH1功能研究第71-99页
        3.2.1 高山离子芥乙醇脱氢酶基因(CbADH1)克隆及序列分析第71-77页
        3.2.2 高山离子芥CbADH1亚细胞定位及组织特异性表达第77-80页
        3.2.3 高山离子芥CbADH1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第80-84页
        3.2.4 T-DNA插入突变体adh1纯合体筛选及转基因植株构建第84-85页
        3.2.5 CbADH1过表达增强转基因株系抗冻能力第85-89页
        3.2.6 CbADH1与其它蛋白互作分析第89-92页
        3.2.7 冷胁迫下CbADH1表观遗传修饰变化规律第92-95页
        3.2.8 高山离子芥CbADH1基因DNA甲基化发生位点第95-96页
        3.2.9 讨论第96-99页
    3.3 拟南芥AtADH1对低温胁迫的响应第99-112页
        3.3.1 低温诱导AtADH1表达第99-100页
        3.3.2 adh1突变体冷耐受能力分析第100-101页
        3.3.3 CBFs对adh1突变体冷胁迫应答的影响第101-102页
        3.3.4 冻处理下adh1突变体差异代谢物分析第102-110页
        3.3.5 讨论第110-11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4.1 结论第112页
    4.2 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43页
附表第143-150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企业商誉要素的构成与贡献率分析
下一篇:品牌价值评估--以云南白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