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2页 |
1.2.1 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概述 | 第11-13页 |
1.2.2 生态承载力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2.3 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进展概述 | 第16-19页 |
1.2.4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22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第22-23页 |
1.4 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3-26页 |
第2章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概述 | 第26-43页 |
2.1 湿地类油田生态承载力的特点及内涵分析 | 第26-33页 |
2.1.1 湿地类油田生态承载力 | 第26-28页 |
2.1.2 湿地类油田资源承载力 | 第28页 |
2.1.3 湿地类油田环境承载力 | 第28-30页 |
2.1.4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弹性力 | 第30-33页 |
2.2 湿地类油田生态承载力的定量分析 | 第33-39页 |
2.2.1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弹性力的量化分析 | 第33-34页 |
2.2.2 湿地类油田资源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 | 第34-39页 |
2.2.3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压力量化分析 | 第39页 |
2.3 湿地类油田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39-42页 |
2.3.1 评价指导思想与基本程序 | 第39-40页 |
2.3.2 分级综合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2.3.3 分级综合评价的意义 | 第41-42页 |
2.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 PSR 模型的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 第43-58页 |
3.1 指标体系设置依据 | 第43-45页 |
3.1.1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的特性 | 第43-44页 |
3.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44-45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46页 |
3.2.1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层次 | 第45-46页 |
3.2.2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页 |
3.3 评价指标模型 | 第46-51页 |
3.3.1 层次分析法赋权 | 第48-50页 |
3.3.2 熵技术修正权系数方法 | 第50-51页 |
3.4 胜利油田生态系统评价实例分析 | 第51-56页 |
3.4.1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5页 |
3.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评价法湿地类油田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58-75页 |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理论基础 | 第58-59页 |
4.2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59-61页 |
4.2.1 污染等级评价标准及划分 | 第59页 |
4.2.2 模糊关系矩阵构成 | 第59-60页 |
4.2.3 确定权重因子 | 第60-61页 |
4.2.4 评价过程 | 第61页 |
4.3 单因素影响下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4.3.1 地表水 | 第62-64页 |
4.3.2 地下水 | 第64-67页 |
4.3.3 土壤 | 第67-68页 |
4.3.4 大气 | 第68-69页 |
4.4 多因素影响下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9-73页 |
4.4.1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69-71页 |
4.4.2 胜利油田环境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基于 SD 模型的油田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分析 | 第75-93页 |
5.1 湿地类油田油气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建模原理 | 第75-76页 |
5.1.1 系统动力学 SD 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75页 |
5.1.2 SD 建模步骤 | 第75-76页 |
5.2 油田油气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76-83页 |
5.2.1 整体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 第76页 |
5.2.2 经济发展子系统仿真模型结构 | 第76-79页 |
5.2.3 资源开发子系统仿真模型结构 | 第79-81页 |
5.2.4 生态环境发展子系统仿真模型结构 | 第81-83页 |
5.3 SD 模型参数设定与检验 | 第83-92页 |
5.3.1 SD 模型参数选择 | 第83页 |
5.3.2 SD 模型检验 | 第83-86页 |
5.3.3 系统行为动态仿真与政策分析 | 第86-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 第93-106页 |
6.1 湿地类油田生态系统战略管理规划 | 第93-97页 |
6.1.1 实现湿地类油田区域生态安全 | 第93-95页 |
6.1.2 实现以清洁生产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 第95-96页 |
6.1.3 构建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 第96-97页 |
6.2 实现石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第97-100页 |
6.2.1 强化环境管理 | 第98页 |
6.2.2 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经济补偿体系 | 第98-99页 |
6.2.3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 第99-100页 |
6.3 建立湿地类油田开发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政策法律体系 | 第100-103页 |
6.3.1 制定统一的石油开发法律和法规 | 第100-101页 |
6.3.2 协调法律的外部控制与石油企业内部管理 | 第101-102页 |
6.3.3 建立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机制 | 第102-103页 |
6.4 湿地类油田开发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 | 第103-105页 |
6.4.1 完善管理制度 | 第103-104页 |
6.4.2 完善监督体系 | 第104-105页 |
6.4.3 创建基层管理体系 | 第105页 |
6.4.4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 第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6-10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7.2 展望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