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1 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薄煤层主要开采方法介绍 | 第11-13页 |
1.1.3 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面临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外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现状 | 第15页 |
1.2.2 国内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现状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8页 |
第二章 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方法 | 第18-40页 |
2.1 螺旋钻采煤机组及工作原理 | 第18-22页 |
2.1.1 螺旋钻采煤机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8-22页 |
2.1.2 螺旋钻采煤机技术参数 | 第22页 |
2.2 采煤工艺 | 第22-34页 |
2.2.1 巷道布置-钻采顺序 | 第22-30页 |
2.2.2 开采准备工作 | 第30-31页 |
2.2.3 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2.2.4 落煤和运煤 | 第32页 |
2.2.5 钻孔采空区处理 | 第32-33页 |
2.2.6 施工组织 | 第33页 |
2.2.7 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 | 第33-34页 |
2.3 机组适用条件 | 第34页 |
2.4 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2.4.1 优点 | 第34-35页 |
2.4.2 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2.5 薄煤层螺旋钻机开采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连续多孔钻采采宽和留宽理论研究 | 第40-50页 |
3.1 钻采宽度分析与计算 | 第40-43页 |
3.1.1 岩梁所受载荷计算 | 第40-41页 |
3.1.2 按照“梁”的理论确定钻采宽度 | 第41-43页 |
3.2 煤柱宽度分析与计算 | 第43-48页 |
3.2.1 力学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3.2.2 煤柱载荷分析 | 第44-46页 |
3.2.3 煤柱强度分析 | 第46-47页 |
3.2.4 煤柱宽度分析 | 第47-48页 |
3.3 钻采宽度与煤柱宽度综合分析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钻采参数的模拟研究 | 第50-74页 |
4.1 钻采物理模拟研究 | 第50-54页 |
4.1.1 物理模拟试验概述 | 第50页 |
4.1.2 物理模拟试验基本要求 | 第50页 |
4.1.3 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内容 | 第50页 |
4.1.4 物理模拟试验设计 | 第50-54页 |
4.2 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54-65页 |
4.2.1 阶段一围岩及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54-62页 |
4.2.2 阶段二围岩及煤柱稳定性分析 | 第62-65页 |
4.3 钻采围岩及煤柱稳定性与破坏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 第65-71页 |
4.3.1 地质概况与力学参数 | 第65-66页 |
4.3.2 FLAC3D模拟 | 第66-67页 |
4.3.3 数值结果与分析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主要灾害治理 | 第74-78页 |
5.1 钻采工作面瓦斯防治 | 第74页 |
5.2 粉尘防治 | 第74-75页 |
5.3 顶板支护与管理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