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山核桃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1 山核桃属的种类与分布 | 第14-15页 |
1.2 山核桃的营养价值 | 第15页 |
1.3 山核桃的利用价值 | 第15-16页 |
1.4 山核桃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1.5 山核桃主要虫害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6 山核桃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 桑天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1 形态学特征 | 第18-19页 |
2.2 生物学特性 | 第19页 |
2.3 桑天牛无公害防治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3.1 物理防治 | 第19页 |
2.3.2 生物防治 | 第19-20页 |
3 病原真菌与引诱剂联用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3.1 病原真菌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3.2 无纺布病原真菌菌剂与引诱剂联用防治天牛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4 树木溃疡病研究现状 | 第22-26页 |
4.1 葡萄座腔菌属研究现状 | 第22页 |
4.2 树木溃疡病菌特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4.3 树木溃疡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 第23页 |
4.4 山核桃溃疡病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4.4.1 山核桃溃疡病病原菌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4.4.2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相关因子的研究 | 第24-25页 |
4.4.3 山核桃溃疡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5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桑天牛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技术研究 | 第28-42页 |
引言 | 第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1.1 材料 | 第28-29页 |
1.1.1 供试昆虫及菌株 | 第28-29页 |
1.1.2 试验地概况 | 第29页 |
1.1.3 培养基 | 第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1.2.1 山核桃桑天牛危害特性的研究 | 第29-30页 |
1.2.2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0页 |
1.2.3 生物测定 | 第30-31页 |
1.2.4 桑天牛田间防治研究 | 第31-32页 |
1.2.5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1 山核桃桑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2-34页 |
2.1.1 生活史 | 第32-33页 |
2.1.2 生活习性 | 第33页 |
2.1.3 桑天雌雄成虫区别 | 第33页 |
2.1.4 产卵刻槽数、产卵及幼虫孵化数量测定 | 第33-34页 |
2.1.5 成虫寿命测定 | 第34页 |
2.2 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4-36页 |
2.2.1 不同菌株的平均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比较 | 第34-35页 |
2.2.2 菌株的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 第35-36页 |
2.3 生物测定 | 第36-37页 |
2.3.1 感染症状 | 第36-37页 |
2.3.2 不同菌株对桑天牛的致病力 | 第37页 |
2.4 桑天牛的田间防治试验 | 第37-40页 |
2.4.1 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含孢量及活孢率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2 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含水率的测定 | 第38页 |
2.4.3 不同防治方法对天牛死亡率及感染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4 不同防治方法对天牛成虫产卵刻槽、产卵量及幼虫成活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山核桃三种病害的病原鉴定 | 第42-67页 |
第一节 山核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 第42-55页 |
引言 | 第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1.1 材料 | 第42-44页 |
1.1.1 山核桃溃疡病病原样本采集 | 第42-43页 |
1.1.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3页 |
1.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1.2.1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4页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44-45页 |
1.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45页 |
1.2.4 病原菌DNA提取 | 第45-46页 |
1.2.5 DNA浓度和质量检测 | 第46页 |
1.2.6 ITS序列扩增与测序 | 第46-47页 |
1.2.7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2.1 病原菌样本采集及分离培养 | 第47-48页 |
2.2 病原菌菌落及形态特征 | 第48-50页 |
2.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50-52页 |
2.3.1 总DNA的质量检测 | 第50页 |
2.3.2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2.3.3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2.4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二节 一种山核桃树干病害的病原鉴定 | 第55-62页 |
引言 | 第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1.1 病原样本采集 | 第5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1.2.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55-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2.1 田间病害调查及发病症状 | 第56页 |
2.2 病原菌菌落特征 | 第56-58页 |
2.3 总DNA的质量检测 | 第58页 |
2.4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第58页 |
2.5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第58-60页 |
2.6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第60页 |
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山核桃叶枯病的病原鉴定 | 第62-67页 |
引言 | 第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1.1 病原样本采集 | 第6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2页 |
1.2.1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2.1 田间病害调查及发病症状 | 第62-63页 |
2.2 病原菌菌落特征 | 第63页 |
2.3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2.4 GenBank中同源性高的相关序列聚类分析 | 第65页 |
2.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及病原菌确定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山核桃溃疡病化学药剂筛选及其田间防控技术研究 | 第67-77页 |
引言 | 第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1.1 材料 | 第67-68页 |
1.1.1 供试菌株及杀菌剂、助剂 | 第67页 |
1.1.2 试验地概况 | 第67-6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1.2.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 第68页 |
1.2.2 10种杀菌剂对山核桃溃疡病的抑菌活性测定 | 第68-69页 |
1.2.3 山核桃溃疡病田间防治的研究 | 第69-71页 |
1.2.4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2.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初步研究 | 第71-72页 |
2.1.1 山核桃溃疡病发生现状调查 | 第71页 |
2.1.2 症状观察 | 第71-72页 |
2.1.3 病害发生过程的调查结果 | 第72页 |
2.2 室内抑菌性试验 | 第72-73页 |
2.3 山核桃溃疡病田间防治研究 | 第73-75页 |
2.3.1 第一次田间防治效果调查 | 第73-74页 |
2.3.2 第二次防治效果调查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7-79页 |
1 桑天牛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控研究 | 第77-78页 |
2 三种山核桃病害的病原鉴定 | 第78页 |
3 山核桃溃疡病化学药剂筛选及其田间防治研究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创新点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附录 | 第91-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103页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2页 |
二、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