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一面坡地区晚古生代构造环境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0.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0.2 工作过程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7页 |
0.2.1 工作过程 | 第15页 |
0.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5-16页 |
0.2.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第16页 |
0.2.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3页 |
1.1 区域构造环境和构造演化 | 第17-19页 |
1.2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1.2.1 古生界 | 第19-20页 |
1.2.2 中生界 | 第20页 |
1.2.3 新生界 | 第20-21页 |
1.3 区域岩浆岩 | 第21-23页 |
1.3.1 加里东期花岗岩 | 第21页 |
1.3.2 海西期花岗岩 | 第21-22页 |
1.3.3 印支期花岗岩 | 第22页 |
1.3.4 燕山期花岗岩 | 第22-23页 |
第2章 固安屯组岩石组合 | 第23-39页 |
2.1 岩石组合 | 第23-25页 |
2.2 岩石学特征 | 第25-28页 |
2.2.1 凝灰质斑点状板岩 | 第25-26页 |
2.2.2 泥质板岩 | 第26-27页 |
2.2.3 凝灰质板岩 | 第27页 |
2.2.4 晶屑凝灰岩 | 第27-28页 |
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3页 |
2.3.1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28页 |
2.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29页 |
2.3.3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9-33页 |
2.4 年代学特征 | 第33-39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4.2 选样与制靶 | 第33-34页 |
2.4.3 测试结果 | 第34-39页 |
第3章 固安屯组下部火山碎屑岩 | 第39-53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39-41页 |
3.1.1 岩屑晶屑凝灰岩 | 第39页 |
3.1.2 晶屑凝灰岩 | 第39-40页 |
3.1.3 流纹岩 | 第40-41页 |
3.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3页 |
3.2.1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41页 |
3.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43页 |
3.2.3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页 |
3.3 年代学特征 | 第43-53页 |
3.3.1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3.3.2 测试结果 | 第49-53页 |
第4章 晚古生代花岗岩 | 第53-61页 |
4.1 岩石学特征 | 第54页 |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8页 |
4.2.1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54-55页 |
4.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56页 |
4.2.3 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58页 |
4.3 年代学特征 | 第58-61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4.3.2 测试结果 | 第58-61页 |
第5章 一面坡地区晚古生代构造环境分析 | 第61-68页 |
5.1 一面坡群固安屯组的岩石组合及其形成时代 | 第61-63页 |
5.2 一面坡地区岩浆岩的成因类型 | 第63-64页 |
5.3 一面坡地区的构造环境分析 | 第64-68页 |
5.3.1 浅变质岩构造环境分析 | 第64-65页 |
5.3.2 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 | 第65-66页 |
5.3.3 花岗岩构造环境分析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